2023年04月25日 

第05版:关注

文章导航

假日酒店、景区等订单量持续走高

“五一”出行热度高涨

“五一”假期将至,大家已是摩拳擦掌,为假期出游做足功课。

五月适逢春末夏初,天暖气清,是全年最佳出游时间之一。记者了解到,当前,假日酒店、景区等订单量持续走高,假日旅游消费需求空前高涨。

亲子游、本地游成主流

今年“五一”假期有5天,旅游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复苏态势,究竟有多旺?从携程发布的“五一”假日旅游前瞻看,国内游订单已追平2019年,同比增长超7倍;内地出境游预订同比增长超18倍。

假期遛娃正当时,亲子游成为最受关注的旅游主题之一。马蜂窝数据显示,“五一”亲子游相关热度涨幅高达240%,带动主题乐园、动物园,以及博物馆等文化类场所热度出现显著提升;驴妈妈平台数据显示,携娃出游的家庭占比五成,出行方式以自驾和高铁为主;途牛旅游网数据显示,亲子客群成为“五一”旅游消费主力,订单占比为36%。

“下手慢了,没有订到想去的民宿。”今年“五一”假期旅游预订热潮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这一点兰溪市民杨女士感触颇深。她早在4月初就打算趁着假期带孩子去成都游玩,结果发现想去的景区附近好点的酒店或民宿已被订完了,其他房源也很紧张,而且价格不便宜。尽管价高,但也挡不住杨女士“五一”出游的热情。经综合考虑,她预订了一家网红民宿,虽然离景区远了一点,但胜在环境不错,还有小孩子喜欢的游乐设施。

“虽然有五天的假期,但肯定哪里都是人山人海,就不想去很远的地方了。”记者采访了解到,“五一”假期期间,除了带娃出行的亲子家庭,周边游、本地游也是不少市民的出游选择。

市民刘女士说,因为家里孩子小,但又想带出去玩,北京、上海等部分热门旅游目的地的人气,让人望而却步,她想带着全家在周边走走,既轻松又能吃好玩好。

旅行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眼下正是赏花季,杭州、湖州等地的赏花一日游线路受到不少游客的欢迎。为了更好地抢先机、抢市场,驶向更多的“诗和远方”,这几日,兰溪各大旅行社不断设计和推出一些特色疗休养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出境游“量升价跌”

“今年3月以来,出境旅游市场逐渐回暖。由于‘五一’是春季最长的假期,很多游客也趁此机会安排出境游。”兰溪一家旅行社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今年“五一”假期,出境游需求进一步释放。驴妈妈数据显示,泰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都是这个假期备受游客青睐的热门出境游目的地。

飞猪数据显示,整体来看,出境游需求在“五一”加速释放,并呈现出“量升价跌”的趋势。飞猪的“五一”出境游预订量创下新峰值,相较2023年春节假期增长20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跨境机票的价格持续下降,出境游客单价同比去年下降46.2%。

途牛数据显示,“五一”出境游用户中,近八成用户选择了出境短线游。从目的地来看,30%的出境游用户选择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作为目的地。

4月1日起,G99次列车恢复开行,兰溪人赴港旅游更方便了,全程仅需6个多小时。据悉,该列车从上海虹桥站出发,具体路线为:上海虹桥—杭州东—金华—上饶—南昌西—赣州西—惠州北—东莞南—光明城—深圳北—香港西九龙。港铁发布的车费表显示,乘坐高铁从金华出发去香港,成人二等车厢为751元,商务车厢为2415.5元;儿童二等车厢为375.5元,商务车厢为1208元。

旅游市场加速复苏

旅游市场持续复苏,是消费信心有效提振、消费需求加速释放的结果,也是经营主体创新求变、用心经营的收获。

随着“五一”临近,游埠镇各家民宿纷纷在原有的基础上,精心准备,改造房间添设床位,更有民宿根据客人喜好订制“五一”游玩线路。“虽然民宿还处于试运营阶段,但是已经有顾客入住,还有来自杭州的团队预定了‘五一’期间的四个房间。”游埠镇某民宿负责人自伯峰告诉记者,今年,他全新改造了6个特色民宿房间,添加了近30张床位。

在游埠集镇上,共有16家民宿,随着年轻游客的不断增加。当地民宿在提供传统住宿服务的同时,添加诸如餐饮、品茶、清吧及游玩项目私人订制等各类新元素,留住游客的脚步。

市场回暖还得益于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从拿出真金白银发放文旅消费券,到景区景点减免门票,再到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各地把旅游视为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主战场”。不久前,兰溪举行“缤纷四季 ‘溪’欢你来”2023年文旅宣推启动仪式暨“遇见春天”旅游惠民活动,推出若干消费场景及惠民措施,进一步拉动旅游消费。

市场回归,产品必须跟上。传统团队游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旅游业务板块之一。如今市场复苏,各地旅行团争相回归。“春节以来,团队游恢复形势喜人。”浙江百姓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小飞介绍,今年一季度,他们已经接待了将近数万人到兰溪来游玩,与2019年同期相比,超出了5%的游客量。团队游中相当一部分主力是刚刚退休的老人,他们消费观念新、消费能力强,越来越需要品质化的团队游产品。

记者 蒋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