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不会辜负每一份努力
汪暖:守望稻菽千重浪
春日的兰城,山川秀美、风光无限。走进田间地头,农户忙碌,农机轰鸣,整地、播种、施肥……处处呈现出繁忙的生产景象。汪暖和同事们又下乡了,他们的身影定格在田埂上,成为守望稻田的最美风景。
汪暖是兰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科研工作14年,以粮油、甘蔗等农业技术推广为主要研究方向,先后获评浙江省农业技术带头人、金华市321专业技术人才第三层次培养人员、兰溪市第二批人才工作室、金华市三八红旗手,也是浙江省十四届人大代表。
扎根基层 奉献青春
从小喜欢动植物,高考后,汪暖便选择了与泥土打交道的华南农业大学,就读农学专业。对于水稻育种的研究,一直是历代华农人深耕的领域。受到“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丁颖院士的影响,汪暖从学校毕业后,怀揣着对“三农”工作的满腔热爱,一头扎进了黄土地,现在如愿成为了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行业内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称为‘最后一公里’,农业技术从科研院校到田间地头,关键就看这最后一段里程。”汪暖坦言,从一名农学生到一名农技员,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应用,对她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前辈对我提出宝贵的建议,想扎实地搞农业,就要蹲守在村里,蹲在田里,把当地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从头到尾跟几年,这样无论多难的知识都能实践好。”
作为一名新手,汪暖虚心向身边的领导和同事请教,随时随地学习农技相关知识,积极主动参加各类业务培训。为尽快提高服务技能,她冬冒严寒、夏顶酷暑,积极主动深入到村庄、农户家中,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了解农业生产上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时光不会辜负每一份努力,一个个调查数据,一份份存档资料,成为了汪暖一步一个脚印扎根基层的缩影。
心怀大爱 服务三农
春播、夏长、秋收、冬藏。作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汪暖和同事们日复一日扎根在田间地头,用真心守护庄稼,做好“三农”的服务者。
汪暖说,农技工作者一定要做农户的后盾,建立、畅通农户意见快速反映渠道。“农业季节性很强,错过了关键时期是没法补救的。特别是台风、暴雨、霜冻等时期,我们是一定不能待在家里的。”她说。
打开汪暖手机里的社交软件,能看到她有各种各样的农业生产群。“这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农民对技术咨询的渴求,我们服务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农民遇到问题,可以直接在微信上拍照咨询,有些问题能及时解决,遇到微信上无法详细了解的问题,我们会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帮助农户及时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汪暖技术过硬,勤跑勤动,“疑难杂症”都难不倒她。有一年,上华街道一农户在甘蔗种植群中反映自家甘蔗叶片中部变红,并上传了照片,汪暖及时到现场查看甘蔗生长情况。“一开始,想到很多病虫害都是叶片先红起来。可我们到现场查看甘蔗生长情况后,认为是缺钾,之后就指导农户补钾。”汪暖说,后来甘蔗长势变好了,赢得了农户的点赞。
耕耘黄土 硕果累累
多年来,汪暖一直扎根在基层一线从事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及示范、推广工作,为全市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提供农业科技服务。“既然来了,就要发挥自己所长多干实事。”汪暖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看似简单而朴素,却体现了她常年坚守基层,对脚下黄土地的无限眷恋和热爱。
工作中,汪暖与团队积极引进鲜食大豆、马铃薯、水稻等新品种,通过开展品比、鲜食春大豆免耕促早栽培、春马铃薯免耕稻草地膜覆盖、机插秧配套技术等试验研究,进一步完善高产配套技术措施,提高了生产效益。同时,创新“鲜食春大豆—单季稻—兰溪小萝卜”、“早稻—鲜食秋大豆”等7种高效种植模式。
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推动了全市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2022年,兰溪规模种粮大户稻麦种植面积比上年扩大2.2万亩。
此外,汪暖积极做好甘蔗生产技术指导。2018年兰溪汇潭甘蔗获全省“农业之最”株高冠军;经过前期充分的资料收集和整理,2020年汇潭甘蔗成功申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积极主动向上争取,2022年全省甘蔗生产现场观摩培训会在兰溪召开,向全省的专家和甘蔗同行们展示了兰溪甘蔗的风采,宣传品牌,带动“汇潭甘蔗”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
看着农户脸上挂着丰收的喜悦,汪暖也是一脸满足。“在我学农学、从事农业工作这些年来,一脚泥、一身汗是常事,农业可能是汗水、辛苦,但可以为兰溪的农业发展做一点小小的贡献,很有趣、也很有意义。”
记者 蒋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