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伟新:构建促进生命成长的“自由课堂”
编者按:2020年10月,依托在兰企业家和在外乡贤,兰溪市乡贤人才基金成立,专项用于教育、卫健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今年4月,在第二届兰溪发展大会上,全市106个团队、818名个人荣获第三批乡贤人才基金奖励,共计1681万元。即日起,本报推出《乡贤人才基金英才风采》专栏,讲述教育、卫健领域的人才故事。
记者 蒋宇欣 李 霏
高考日益临近,兰溪市第一中学的高三学生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教室里随处可见认真备考的身影。讲台上,郑伟新伏案而书,认真地批改着学生的作业。
郑伟新现任兰溪市第一中学副校长,同时也是一名政治老师。20多年的教学生涯,他始终笃学力行,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以满腔的热情执着于教育事业。
1994年,郑伟新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到马达初中任教。因该校缺《历史与社会》学科老师,他阴差阳错开始了“白手起家”的政治教师职业生涯。初入教坛,郑伟新静下心来,将压力转换为动力,通过钻研教材、听公开课、请教名师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地积累、总结经验,最终将不擅长变为所长,从农村初中调入了省一级重点中学兰一中任教。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思政课概念多,难理解,且枯燥乏味,是一门需要靠死记硬背的学科,但教学经验丰富的郑伟新却不这么认为。他左手书本、右手生活,把枯燥、不容易掌握的概念,与生活中的情境对应起来,利用熟悉的概念同化生疏的原理,让学生切身体会,也让思政课变得生动有趣。“我们不断探索情境化的教学,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知识。”郑伟新说。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郑伟新从教多来,教材更换了好几版,学生毕业了一届又一届,但他坚持构建“自由的课堂”的教学理念从未改变,始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践行“课堂氛围是民主的、学生学习是主动的、师生思维是开放的、知识情感是内生的、教学评价是多元的、师生发展是全面的”的教学观,形成了民主和谐、自主探究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欢,教学成效显著。
不忘初心,是郑伟新多年来不变的坚守,而这颗心便是责任心。他不仅是一名好老师,也是一名好师长,对于学校的年轻老师,他倾心付出,“手把手”地传帮带,并借助名师工作室这一平台,带动兰一中思政教学水平提升,让年轻教师茁壮成长。
教育就是这样,一个人带动一群人,再通过他们去影响一代人。作为一名思政课老师,郑伟新在擅长的领域找到了属于自己发光发热的舞台。执教以来,他先后获得了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省教坛新秀、省师德先进个人、省优质课一等奖、金华市名师、兰溪市拔尖人才、兰溪市名师、兰溪市骨干教师、兰溪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在今年的乡贤人才基金奖励大会上,郑伟新作为教育系统优秀人才获得了人才基金奖励。“我挺意外的,也很惊喜,对我来说这是特殊的奖励,也看到了兰溪市委、市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郑伟新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己是幸运的,因为身处于一个尊师重教的美好时代。接下来,他将继续怀揣教育梦想,坚守教育理想,为打造“学在兰溪”尽其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