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0日 

第05版:关注

文章导航

清仓、临期食品、剩菜盲盒……

这些你都买过吗?

去超市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清仓专柜在销售临期食品,价格比平时便宜得多,比如9.9元一组的酸奶、5元的蛋糕派等,不少人都会因价格实惠,忍不住买买买。

前段时间,还有餐饮商家把临期食品做成盲盒,广受年轻人的欢迎。临期食品到底是什么?能不能吃?购买临期食品,真的没有问题吗?

临期食品到底是什么?

临期食品,通常指即将到达保质期,且未超过保质期的预包装食品。那到底离保质期多近才算临期食品呢?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并没有统一规定,但部分省市对于“临期食品”出台了相关地方性管理规定。比如《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临近保质期食品管理制度(试行)的通知》规定:(一)保质期在一年以上的(含一年,下同),临近保质期为45天;(二)保质期在半年以上不足一年的,临近保质期为30天;(三)保质期在90天以上不足半年的,临近保质期为20天;(四)保质期在30天以上不足90天的,临近保质期为10天;(五)保质期在10天以上不足30天的,临近保质期为2天;(六)保质期在10天以下的,临近保质期为1天。

规定明确,临期食品的临保期不得低于上述期限。

购买临期食品,安全吗?

正常情况下,购买临期食品是安全的。

《食品安全法》规定,预包装食品应标示产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保质期是指在食品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在此期限内,预包装食品完全可以销售和消费,是安全的。临期食品是临近保质期,并处于保质期内的食品,不用担心其安全问题。

《反食品浪费法》规定,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

也就是说,商家不能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把临期食品卖给消费者,只能在告知消费者的情况下销售。

于是,很多商家为减少损失,经常采取打折促销等方式,尽快销售临期食品,以减少经济损失。有些超市还会按规定设置临期食品专柜,甚至近些年还开了不少临期食品专卖店。

近日,四川成都就刮起了一股“剩菜盲盒”风。“剩菜盲盒”是指餐饮商家将临期食品或当日未售出的库存,以“盲盒”形式在软件上打折卖出。部分参与过的消费者反映:“手速慢了,还会抢不到。”对于这种销售形式,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形式挺好,但相关法规需逐步健全。

据了解,“剩菜盲盒”这个概念起源于丹麦,店家上线当天快要过期的食物,通过“Magic bag”(魔法袋)的形式打折出售。这种方式既可以帮助商家处理当天卖不掉的食物,避免浪费,又可以使消费者以折扣价买到食物,节省生活成本。根据网友购买后晒出的账单来看,原价22元至30元的面包只售11元。有网友对此点赞,认为这种形式经济实惠还不浪费粮食,也有人则对于盲盒食品质量是否过关表示了担忧。

购买临期食品,要注意什么?

昨晚,记者走进市区某商超发现,门店内的顾客比肩接踵,不少商品都有标价和折扣。

“听说冷藏区和面包区有很多临期食品销售,价格特别便宜,所以我和朋友才来转一转。”朱女士表示,她知道临期商品并不影响产品质量,但她希望临期商品销售时能够明码标价,标明临保期,这样选购时更加放心。

那么消费者在购买临期产品是应该注意什么?查看食品包装。尽量选择正规超市或商店,不要选择无证经营店铺或摊点。购买时要检查食品包装,确保无破损,无胀袋、漏气等现象。注意查看食品标签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关键信息,确保产品在保质期内。如发现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销售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应举报此类违法行为。

留意贮存条件。注意临期食品须在标签要求的条件下贮存。若发现需要冷藏或冷冻的临期食品置于常温下,不要购买;按需适量购买。要理性消费,不要因为折扣和低价大量购买临期食品,以免食品过期、变质造成浪费。另外,购买后应在保质期内尽快食用。食用时发现食品超过保质期,或出现异味、口感异常时,不要食用。

记者 蒋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