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6日 

第05版:专版

文章导航

① 牛肉面篇

妙不可言的兰溪牛肉面

刀工火候 五味调和

兰溪被誉为“小吃王国”,各种特色美食多达300余种,是中国特色美食百佳县市之一。今年以来,兰溪市美食发展中心紧紧围绕打造“江南美食策源地”展开工作,以发展问“策”,夯实“创业基石”;以文化溯“源”,厚植“文化基因”;以规模成“地”,扩展“美食版图”。通过美食专版的系列报道,将挖掘更多兰溪美食,传播兰溪美食文化。

市美食发展中心党组副书记、主任许岚表示,中心将聚焦共富跑道,紧紧围绕江南美食策源地和美食市场开拓战,抓牢“政府扶持、标准引领、龙头带动、大众创业”十六字方针,发挥“连锁效应”,做强共富体量,发挥“品牌效应”,做优共富质量,发挥“传播效应”,做广共富流量。

同时,也热烈欢迎市民朋友们与我们分享自己或身边朋友的美食故事,如有美食线索请投稿至邮箱:

mszx_123456@163.com,期待您的来稿。

一座城市饮食习惯的养成,是几辈人味蕾的记忆传承。兰溪人爱吃面,一日三餐可以吃得不重样,无论是拌面、汤面还是炒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头好。

兰溪的面,是传承的面。全市三五百家面馆,有不少是师承。今年50岁的邵建平,在丹溪大道上开了一家邵氏真味面馆。他做面的手艺,就是跟着师傅学的。“我学了三年,手艺学到了以后,才自己开店做,到现在也有20多年了。”邵建平说。

邵建平擅长做拉面,揉搓好的面团,抹上菜籽油,在一次又一次的拉升中,越来越细。“以前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拉掉两大袋面粉,一袋有25千克。”邵建平和妻子饶海凤一起经营面馆,卖得最好的就是牛肉面。每天生意忙的时候,儿子也在店里帮忙收银。对于未来,饶海凤想把店开大一点,有能力的话,去大城市开一家兰溪面馆,把兰溪味道带给更多的人。

一碗牛肉面的味道,对于烧了40多年面的黄玉春来说,已经刻进了骨子里,他在老城开了一家南门馄饨牛肉面馆,生意一直不错。兰溪的面,劲道在面里,精髓在汤里。今年58岁的黄玉春,每天凌晨4点就早起和面、揉面、擀面、切面,两个多小时的忙碌,50斤面粉在他的手下变成根根粗细分明的面条。这门擀面的手艺,要从他12岁说起。“我擀面的手艺是跟大伯学的,他家在南门有个小吃摊,做馄饨面条的生意。”黄玉春说,那是1978年,他从农村来到兰溪城里,跟着大伯家学做手擀面。“最早我是学做馄饨的,从擀馄饨皮开始。当时,馄饨卖2分钱一碗。后来吃面的人渐渐多起来,我也就从做馄饨转到了做手擀面,一直到现在。”

一碗好吃的牛肉面,还取决于牛肉的好坏,质量上乘的黄牛肉是兰溪牛肉面点睛之笔。盖肉,这是牛的膝盖部位。剔出筋膜后,按照纹理切成丝,加番薯粉与佐料腌制一晚。这样的黄牛肉吸收了佐料的精华,肉质非常鲜嫩、入味。

兰溪牛肉面讲究一碗一烧,番茄、酸菜、牛肉、大蒜、青辣椒猛火爆炒,再加清水文火煮沸。面在沸水中煮至半熟捞起放入锅中继续煮,面条入味烧熟即可起锅。面香氤氲中,可以品出手擀面的精工细作。

兰溪面馆众多,说起兰溪有特色的面馆,绕不开来一碗面馆。来一碗创新的烂生菜牛肉面,让不少吃过的人难以忘怀。这烂生菜,能让“香”和“臭”,这两个敌对的词,在一碗面里找到平衡,这滋味,让不少爱吃的人神魂颠倒,欲罢不能。不少杭州、上海等地的食客专门赶来兰溪,就为了吃一碗她家的烂生菜牛肉面。

在餐饮行业20多年,来一碗老板娘王笑和面条打交道还要从10多年前说起。她和弟弟、弟媳开了一家面馆,在做了多年传统牛肉面后,王笑想,牛肉面这么有名,烂生菜也这么有名,两者结合的烂生菜牛肉面一定是非常特别的口味。

为了尝到一口合适的烂生菜,王笑买过很多家摊位的烂生菜,尝试着烧成牛肉面。“汤溪那边的烂生菜太过浓、咸,不太适合兰溪人的口味。找来找去,最后找到游埠镇上一位70多岁的老人,她腌烂生菜的手艺很纯熟。”王笑说。腌透了的烂生菜,完全看不到植物的茎叶,全都化成了水。王笑说,这样的烂生菜才适合烧成牛肉面。闻着臭,吃起来是味咸、汤浓、鲜辣。烂生菜牛肉面就这样走进了越来越多视臭如命的食客的内心。

兰溪面馆众多,哪一家又是你的心头好呢?

记者 沈冰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