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早干、摸黑做,还穿上了带风扇的工服
这支古建修缮队防暑降温有“绝招”
记者 蒋宇欣
古建筑修缮工人,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工人,他们需要通过使用原材料、老工艺,实现古建筑的“修旧如旧”。在兰溪市诸葛村,一群古建筑修缮师,正冒着高温为古建筑“美颜”。
上午10时,天气闷热。在诸葛村某古民居修缮现场,距离地面8米多高的屋顶上,几名工人蹲着身子把一片片晒得滚烫的瓦片铺好。他们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落,上衣早已经湿透,紧紧贴在脊背上。
诸葛村是历史文化名村,现存200多处明清古建筑,面积约1.5平方千米。为了保护好这些历史遗存,村里有一个传统:每年7至8月修缮老房子。因为这个时间,持续天晴,工程不会受风雨影响而延误。
古建筑修缮队队长冯水根说,经过百年风霜侵蚀,村里房子很多屋顶、屋檐和墙体已然损毁,难以支撑,如果不及时修缮,古宅很难保存下来。在修缮过程中,他们需要最大限度地保存建筑的原有样貌,“每个配件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搬运、复建时,需要非常小心,注意保护。”
施工现场没有空调,大家就避开中午高温时段,起早干、摸黑做。记者注意到,工人在上工前,都会穿得严严实实,全身长袖长裤,头戴安全帽,手上戴着手套。为了干活的时候能凉快点,有几位师傅使出了“绝招”:穿上了带风扇的工服。这件衣服的腰部两侧装有两个小风扇,按动开关后向衣服内持续鼓风,使衣服中流动着空气,衣服就像气囊一样被吹鼓。工人们都叫它“空调衣”。衣服携带充电宝,和手机一样,白天使用,晚上充电。“这么热的天,全靠它了。”冯水根笑着说。
冯水根今年60岁,他从18岁开始,在建筑工地上做学徒,今年已是第42个年头。冯水根说,目前队里的古建筑修复师傅大多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工人,这个行业非常需要经验和技术,“古建筑修复是个细致活,修修补补,耗时耗力,年轻人很难坐得住。”
村里不少古建筑都曾见证了修缮队员的好手艺。在他们手上逐步恢复的,不仅有建筑整体布局,也包括局部细节,恰恰是这些细节,体现着古代中国人追求的那种生活质感。
“大家用汗水呵护老建筑新生,看到这些古建筑被修复起来,心里很高兴。”冯水根说,近年来,兰溪掀起一阵修复热潮,让古建筑重焕生机,作为古建筑修复工,很荣幸能够参与其中。修缮队正在加紧筹谋,迎接他们的是一轮又一轮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