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兰溪市塑料三厂生产了第一只国产藤球
兰溪因塑料藤球与亚运结缘
记者 蒋宇欣 张恒 郑冰洁
杭州亚运会的藤球比赛将于9月24日在金华开赛。一段藤球列入正式亚运比赛项目时的尘封往事,再次被亲历者重提。得益于当时发达的轻工业,30年前国家体委授命兰溪塑料三厂生产比赛用球。三厂不辱使命出色完成任务。
藤球是一种古老的体育运动项目,早在11世纪,东南亚国家就有关于藤球运动的记录,类似于我国民间的踢花毽子。1982年,藤球作为表演项目进入亚运会,后被列入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当时北京亚运会所用的藤球,与兰溪有着不解之缘。
1987年的一天,一只进口藤球从北京被送到兰溪。兰溪市塑料三厂接到国家体委任务——制作国产藤球。回忆起藤球的制作过程,时任塑料三厂的技术员陈林潮有着很深的感触。陈林潮说:“当时,国内很缺藤条材质,于是我们就想用塑料来替代。根据天然藤条做成的藤球的重量、弹性,以及外观,进行模仿。”
面对一无经验、二无资源的困难局面,市塑料三厂经历样本拆卸、材料分析、研究复原等过程,最终决定采用聚丙烯作为塑料藤球的原材料,不过,在模具制作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设计模具开发时,因为是金属模具,在加工设备上有难度,当时用人工铣床,要用手工的方法制作没有规则的藤的皱褶,用榔头手工凿出来,凿好后再手工打磨。”陈林潮介绍。
模具生产出来后,工人再将3条环形藤球带两两相扣,形成6个十字交叉的空心镂空球体,十字交叉处采用铆钉固定,最终形成一个塑料藤球。“做出来以后,我们马上送到国家体委,经过测试,还给一些专业球队训练试用,对我们制作出来的藤球评价高,当时这个藤球的制作是比较成功的。”陈林潮说。
市塑料三厂生产的藤球成为了上世纪80年代国家指定的国内训练和比赛用球。30年前的国产塑料藤球适合工业化批量生产,成本较低,在国内和东南亚都有市场。除了藤球,该厂生产的地掷球,也被定为了1986年至1989年的全国比赛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