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3日 

第05版:专版

文章导航

街头小吃的随性与美味

葱烧饼

新疆的烤馕、四川的锅盔、中原的吊炉烧饼、华北平原的马蹄烧饼……中国有多少地方,就有多少种烧饼。而在兰溪的寻常街巷里,飘出的是葱烧饼的味道。

相比苏州蟹壳黄的精巧与繁复,兰溪葱烧饼来得更加简单与粗犷,也正因为这样,葱烧饼能最大限度地释放葱与肉相互碰撞与交融的鲜香。

街边小吃,其特色是小而美味,能收获一群为之等待的食客。在老城和平路的顺记烧饼,每天下午,34岁的吕岩根据客人点单,麻利地制作葱烧饼、烤饼,剁碎的肉馅与小葱一同包进薄面团里,沾水后在表面撒上芝麻,待炉火旺盛,以最快速度贴入火炉。眼看着葱烧饼在炉火的作用下,慢慢鼓起,外层露出焦糖色的斑点,葱香和肉香细细地随着热浪飘出,待到出炉之时,已是浓香扑鼻。咬一口,满口留香。

“我喜欢美食,也当过厨师,这门做小吃的手艺是跟着舅舅学的。6年前,我回到兰溪和父母一起开烧饼店。两年前,我独自在老城开了这家小店。”吕岩说,虽然学葱烧饼花的时间不长,但是真正钻研起来仍旧挺费功夫。葱烧饼与薄的烧饼不同,葱烧饼用的面粉需要一定时间的醒发,而醒发程度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悟性。

凭着自身的喜爱和爱钻研这股劲,吕岩做的葱烧饼很有特色。“我用的肉是猪前腿,肉质细嫩,再拌上一定比例的肥肉,这样烤起来的馅,有一股猪油的香。”吕岩说,除了葱烧饼,他做的薄烧饼也深受食客的喜爱。

下午三四点,来烧饼店的客人们一个接着一个,牛肉、香肠、梅干菜、葱肉……客人们点着不同的馅,口味有辣或者不辣。吕岩说,薄的烧饼用的面皮不用醒发,其特点在于薄,包裹着内馅,薄而不破。刚出炉的薄烧饼,又酥又脆,趁热吃味道最好。对于未来,吕岩想以后有机会去大城市试试,让更多人知晓兰溪小吃的随性与美味。

街头巷陌,葱烧饼总会在不经意间闯进视野。从1999年起,姜国军最早在南门做面点,早上做带饼油条,下午做葱烧饼、烤饼。10多年前,他搬到了兰江大厦后面摆摊卖葱烧饼。两三年前,他租下聚仁路的一间店面,开了一家葱烧饼、烤薄饼为主的网红特色小吃店。葱烧饼,对于今年44岁的姜国军而言,是自己维系生活的一门手艺。

“一开始我不会做饼,嫁给他以后,跟着他出摊,客人太多来不及做,就慢慢学起来了。”姜国军的妻子包亦兰回忆,客人多的时候,不仅做饼要快,而且还要根据客人的口味来做,葱肉、梅干菜肉,加不加辣,要不要另外加料,都要一一记下来,这不仅要好手艺,还要好记性。跟着丈夫出摊卖饼,不知不觉中,也已经过去了十多年的光阴。考虑到上学的孩子,姜国军夫妇打算继续守着这家小吃店。

客人们在炉子前排队等候,“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消耗25千克的面粉,从下午两点一直到晚上八九点,不怎么歇的。”姜国军说。全瘦肉、夹心肉、肥肉,与葱花或是咸菜层层包裹,烤熟后的饼会有猪油的香,还有烤得焦酥而又柔软的外壳。几样馅料,不同的组合,就能带给人变换多样的味道。客人觉得最香的是葱与梅干菜的结合,不仅有葱肉的香,还有梅干菜的沉稳。干的葱烧饼配上一碗清粥,既解了腻又果了腹。

点燃了炉火,飘出了葱香,葱烧饼一次次地在兰溪人念念不忘的家乡味道中,占有一席之地。

记者 沈冰珂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