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定调“预制菜进校园”:不宜推广
专家:预制菜行业应推进标准体系建设
近期,“预制菜进校园”的话题多次冲上热搜。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对此表示,经研究,鉴于当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
一位从事预制菜相关工作的业内人士称,当前预制菜行业存在快速发展与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在生产与消费信息严重不对称的背景下,在企业和产品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需要一个发展过程,才能让消费者逐渐接纳,而解题的答案就在于“标准化”。
教育部定调“预制菜不宜推广进校园”
随着开学季的到来,“预制菜进校园”的话题多次被提及并冲上热搜,预制菜也一次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近日,记者就“预制菜进校园”采访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
这位负责人指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校食品安全,十分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广大家长期望孩子在学校吃得既绿色安全又营养健康。经研究,鉴于当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学校等集中用餐单位的食堂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供餐单位订餐的,应当从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的企业订购,并按照要求对订购的食品进行查验。供餐单位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当餐加工,确保食品安全。
9月23日,多位学生家长告记者,他们为教育部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表态点赞,他们之所以反对预制菜进入校园,主要是出于对食品安全的考虑:一方面,担心预制菜会加入多种添加剂;另一方面,担心预制菜的卫生条件,“如果做不到公开透明,不能监督,每增加一道中间环节,就多一道风险。”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表示,全社会都在关心学生在校是否吃得卫生、营养和美味,虽然有关方面在理论上可以论证“预制菜进校园”有多种好处,质量上也有保障,但真如此操作,老百姓凭“肉眼”无法判断“吃进孩子口中饭菜”的质量情况,原本就有家长对学校供给学生伙食的运作系统持怀疑态度,一旦是“预制菜”就更难辨别优劣。另外,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也一般无能力鉴别预制菜的优劣。而且,即使他们觉得饭菜“难吃”,也不太敢当面指出,这样就为低质量的预制菜进入学生口中而不被揭露提供了可能。
“并非讲预制菜一定有质量问题,只是眼下它的质量标准和监管手段还难以明确到位,所以预制菜不宜急着进校园。”樊秀娣认为,要建立起家长对学校“伙食”的信任,需要事实和时间。为此,教育主管部门作出“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的明确表态,很是明智。
业内人士:预制菜行业亟须标准体系建设
按照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标准,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等)或预烹调(如炒、炸、烤、煮、蒸等)制成,并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
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欧连维表示,最近热议的预制菜进校园问题,其重点是应该进一步推进针对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用餐标准建设,形成一套公开透明的标准和评价体系,设立卫生和营养送检抽检机制,让学生反馈意见成为常态化、社会化的监督方式。
樊秀娣也认为,学校要保证学生吃得好、吃得放心、有营养,在做好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公开、透明学生伙食系统的全面情况是关键。
欧连维指出,众多消费者针对预制菜的诟病可以概括为:添加剂判定问题、营养元素流失和保鲜程度、重油重盐高糖等。究其原因,还是预制菜的定位定义、生产过程、原料选取、消费选择等各环节的不透明和不分级造成的不认知和不认可。预制菜是一种标准化、工业化和规模化的餐饮产品,也是餐饮供应链产业化的载体。首先,要有标准,没有主要食材的稳定供应链,没有加工技术装备的工厂,没有定性定量的营养和添加物含量指标,没有全程品质可管控的链路,就不是预制菜,这些都应有标准所在。另外,预制菜的新鲜度、安全性、营养量和口感、口味还原度都非常重要,这些对应的是加工和保鲜技术标准,同时也要求有存储、运输、销售和加热的标准化操作。
欧连维认为,作为一个大众并不熟知的事物,尤其在生产与消费信息严重不对称的背景下,需要一个发展过程,才能让消费者逐渐接纳,而解题的答案就在于标准化。
综合新华社、极目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