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9日 

第06版:人物

旅德艺术家应翔帆:

用艺术架起中德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国传统艺术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在历经几千年的淘洗后,依旧熠熠生辉。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不少艺术家致力将优秀的中国传统艺术走出国门、传向世界。

在兰溪,就有这么一位旅德青年。应翔帆6岁接触舞蹈,13岁远离家乡踏上前往北京的舞蹈求学路,本科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研究生毕业于德国富克旺艺术大学。如今学有所成的他专注于东西方舞蹈融合,积极探索艺术的跨界合作,促进中德舞蹈的交流碰撞,曾受邀参加德国埃森艺术节、德国埃尔福特艺术节,作品入围2022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三届CBDF国际舞艺术表演锦标赛,2013年参加俄罗斯“中国旅游文化年”开幕式,连续3年获得德国埃森市、德国北威州艺术家基金的支持。

令人着迷的足尖艺术

应翔帆6岁开始学习舞蹈,那时还不懂得舞蹈真正意义,“父母为了让我艺术性地强健身体,送我去家门口的舞蹈班”。这个瘦瘦的小男生在业余学习中展现出令人惊艳的天赋。启蒙老师无数次跟应翔帆的父母说:“是个跳舞的苗子,应该送他去最好的地方学舞蹈……”

怀着对舞蹈的热爱,13岁时,应翔帆只身前往北京,自此走上专业之路。在北京,应翔帆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锻造了作为专业舞者的肢体,饱尝艰辛、苦涩,也体味舞蹈之美,激发对舞蹈的爱。

如果问舞蹈对于应翔帆是什么,最好的答案莫过于情人,“之前我个人觉得舞蹈是我的语言,或是我说话的一个方式。现在觉得舞蹈是我的‘情人’,每一场的演出,舞蹈都会给我带来不同的惊喜,让我拥有无限活力,无论心态,还是生命力。”

本科毕业后,为了进一步追求艺术,应翔帆选择前往现代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德国,选择德国富克旺根艺术大学深造。对于不同风格,应翔帆往往兼容并蓄,在表演中内化为自身的独特风格,完成了从台前到幕后的转变。

对于舞蹈创编,应翔帆擅长注入创新精神,这源于一位优秀的舞蹈编导在想象力、空间、力度,动作、视觉,冲击力上的综合考量。“除了舞蹈与音乐的完美融合,还需要关注道具、舞美、服装和灯光等对于整体舞蹈的展现的提升。”应翔帆解释说。

挑战自我的推广梦想

对于海外舞蹈留学生而言,毕业之后的职业选择往往被划分为三条路径。其一,成为表演专业演员;其二,加入教育行业。

而在前往德国前,应翔帆已经有过成为教师的经历了,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毕业后,他曾于江西艺术职业学院以及南昌大学任教。应翔帆清楚教师的工作主要在于文化传承和培养新舞蹈艺术家,而自己希望拥有很多职业的体验和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他更倾向于走独立艺术家这条路。

独立艺术家,也可以称为艺术行业中的自由职业者,一般以“项目”为主要工作,有更多自己创作的空间。项目,则是指独立的舞蹈或者是艺术项目,由牵头的舞蹈编导或者其他的合作伙伴出资,吸引领域内的优秀舞者和其他的艺术家进入项目中,一同创作和制作高水平剧场艺术。

身在海外,一份责任感油然而生,促使应翔帆开始做中德文化的联结。他曾表示,想带给观众更多元化的舞蹈体验,也将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东西方更多的文化元素。

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阻断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德国家中憋了整整一个月,也让应翔帆萌生了做一场以“距离”为主题的展览。“因为疫情的关系,我想要通过《距离》去探索人跟人的关系,人跟社会的关系,社会跟社会的关系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应翔帆说。

4月,应翔帆和戏剧剧构开始讨论;5月,开始找主创团队,隔着中德日英韩五个国家,开始跨国界的交流;6月至8月,应翔帆和团队开始寻找在武汉的舞者,聚散更替,中途更换了3次演员;8月中旬,最终确定仅剩的2名舞者,有些人来了又走,有些人走了又停,应翔帆不断更改设计方案;9月,因德国疫情再次爆发,更换了德国演员;10月,开始在德国的排练;11月初,德国因二次疫情再次爆发,国家禁止公共排练、演出剧场关闭,只能被迫再次更改德国方案;11月中旬,开始制作德国部分的舞蹈影像。12月中旬,历经1个多月,德国舞蹈影像制作完成,12月末,舞蹈剧场X概念联展《距离》如期在武汉落地。

“团队克服时差、疫情防控、演出停摆、人员流失,场所关闭等等困难,‘云创作’数百小时、‘云排练’13次,历时十月,最终使联展作品《距离》如期与观众见面。“应翔帆表示,本次联展作品受到疫情环境启发,以“善”为主题,综合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哲学、音乐、戏剧研究等多种方式进行创作,对疫情期间武汉与外界的距离、当下人与人的距离进行了思考和创作。

应翔帆创编的多个作品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喜爱与好评,这也坚定了他专注于东西方舞蹈交流融合的决心。除了创编中西文化元素的作品,他和朋友们还开设了公众号,将自己对于舞蹈的一些见解、融合中西方文化元素的舞蹈等作品放到国内外网络平台,让观众体味多元化的舞蹈。

如今,应翔帆拥有舞蹈编导、舞者、导演、视觉艺术、策展人等不同身份,对他而言,每种身份都是对艺术执着追求的一部分。应翔帆说,艺术是中德文化交流的一个桥梁,他希望自己能够发挥桥梁作用,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接下去,我想要更多地了解婺剧元素,把家乡的特色文化跟现代舞做结合,从而产生一个新的艺术媒介分享给大家,让外国观众了解中国、喜爱中国文化。”应翔帆说。

记者 蒋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