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6日 

第02版:要闻

“大咖”解锁“诸葛做法”和“共富密码”

记者 鲍 莉

11月4日,在溯源新思想·诸葛文保做法与乡村共同富裕理论研讨会上,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晓帆,全国旅游标准委员会主任、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结合“人人都是股东,人人都是文保员”的诸葛文物保护利用做法,围绕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相结合的未来发展路径分别作主旨演讲。

杜晓帆:发挥村委和村民在乡村遗产保护中的主体力量

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振兴”包含组织振兴,诸葛村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那么如何发挥村委、村民在乡村遗产保护中的主体力量?我想先从背景讲起,诸葛村、长乐村的民居是我国最早一批以村落整体保护模式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乡村遗产。诸葛村自发组织基层力量,深入贯彻文物保护理念,建立起保护、利用相互支撑的“造血”机制,实现遗产保护自力更生的良性循环系统,使得诸葛村长期维持着良好的人居环境。

2000年初,我们通过一个多月时间的调研,对诸葛村及村民都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2000年2月,恰逢人民日报约我写一篇文章,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诸葛村,所以我们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做了一个整版的文章。在此文中,我们强调最多的就是诸葛村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工作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村集体管理、村民人人参与、公司化运作的新模式,形成了一套成熟高效的内部运行体系。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三者之间相辅相成,诸葛村成为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建立自我“造血”模式的典范。

在我看来,诸葛村的做法可以总结为“修旧”的传统,历史上村民对于文物古迹的自发修缮;保护与利用的循环,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相互支撑的“造血”模式;汇聚基层力量的模式经验,促进村民与外来人口参与保护,形成“人人都是股东,人人都是文保员”的诸葛做法,从而促进乡村文化产业振兴赋能共同富裕。

孙若风:乡村古建与乡村振兴

在我看来,“人人都是股东,人人都是文保员”有眼光、有担当、有谋略。有眼光在于有文化、市场、乡村振兴的眼光。有担当在于村民自发组成“文保巡逻队”,将法律法规与村规民约结合、将每个古建筑列为保护对象、将保护责任压实到每位村民身上。有谋略在于不断坚持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优化顶层设计,形成全域统筹工作格局。

要彰显古村落优势。乡村老建筑是乡村的符号,是乡村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也是乡村的形象。它与当地的自然景象、田园风光一起构成乡村风貌,是游客体验当地历史与文化的现场,是可以进出的历史空间。

要顺应文旅发展趋势。乡村游方兴未艾,是当前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而乡村建筑是乡村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每个乡村建筑都是历史博物馆。要让乡村建筑连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与“记得住乡愁”,从而推动文旅发展。

要突出村民主体地位。探“村”“民”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形成项目与村民利益共同体。此外,要重建乡土乡情,升华村民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文化、文旅产业的认同,以此来推动乡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