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4日 

第05版:关注

文章导航

90后年轻人开始热衷上夜校?

白天上班 晚上学艺

本版文字 记者 蒋宇欣

最近,不少年轻人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打开自己的夜生活,白天是努力工作的打工人,晚上化身为在夜校上课的好学生。这种新的夜生活方式在社交平台上“火出圈”。

区别于20世纪80年代的那波夜校潮,这届年轻人热衷的夜间课程更丰富多元,从非遗技艺到传统手艺,从运动健康到生活美学,有的课程甚至“60秒内全部抢光”。

这些专注提高生活质量的课程,为何如此受到身处职场的年轻人追捧?记者就此走进兰溪各“夜校”,了解其火热背后的原因。

可交友、很治愈 夜校“一课难求”

坐姿扭转、树式伸展、弯腰……近日,在兰溪市总工会开设的第二期形体改善训练营,指导老师正耐心地帮助大家调整姿势,用音乐有节奏地带大家活动身体、练习动作。

“平日里久坐办公室,不自觉低头、弯腰、驼背,跷二郎腿,带来的是腰酸背痛、脊椎变形,妨碍的是健康和舒适。一看到有体型课程的报名信息,而且不收费,第一时间报了名,并推荐给了身边的同事朋友。”28岁的女职工汤汤此前也参加过工会的其他培训课,“我的工作单位就在附近,下班、上学能实现无缝衔接。”学员杨枝是第一次参与此类活动:“平时下班回家经常刷刷手机,时间就溜走了,空虚和浮躁的情绪随之而来。但在这里学习的一个半小时,我能全身心专注在一件事情里,反而觉得充实又平静。”

在某企业担任财务经理的娜娜也是训练营的的学员。她觉得,夜间的学习给了她一些松弛感,“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喘一口气,拥抱一下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再去接受新的挑战。”以前娜娜的朋友圈比较窄,大家聊天的内容也多与专业、工作相关,在训练营,她有了因爱好相识的朋友,“大家一起聊天,说说笑笑,挺开心的。”

“夜校”本身不是新产物,上世纪八十年代,工人夜校、农民夜校十分普遍,人们在这里学习文化知识和技术本领,以谋取更好的生活。如今,年轻人放下夜生活走入课堂学习艺术知识,体现的是对丰盈的精神世界的向往。

“高强度、重复化的工作,让年轻人的生活变得枯燥单一,‘夜校’学习提供了一个‘喘气’的机会,能够将人们从高压的生活中短暂地拉出,让他们去拥抱自己内心真正喜爱的事情,在其中感悟和找寻生活的意义,是一个给自己‘充电’的过程。”据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形体改善训练营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泛欢迎,甚至“一课难求”,工会后续还将继续推出瑜伽、健美操等精彩课程,更好地满足大家多样化的需求,丰富夜间业余生活。

“夜校”和年轻人文化需求精准对接

据了解,除了兰溪市总工会,多部门及社会组织也推出了不少丰富多样的“夜校”课程,以及针对年轻群体的文化活动。日前,话题“年轻人为什么抢着上夜校?”冲上微博热搜,更是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夜校“热”的出现,与“错峰”的学习时间满足了当代年轻人的艺术教育需求息息相关。艺术教育长期以来存在“两头热中间冷”的问题,少儿艺术教育火热,老年大学如火如荼,中青年艺术教育却存在大片空白。夜校的授课时间和地点对上班族来说,却是相当友好,且很多教学点甚至就在家附近,白天上班,晚上学艺,工作学习两不误,于是“夜校”被人们戏称为“成年人的少年宫”。

同时,“夜校”的公益性还成功解决了一直以来市场化机构收费高的“痛点”,相比外面动辄几百上千一节课的艺术培训收费,大都无门槛的免费课程,向青年群体释放了足够的善意和诚意,关键还能体验到正规专业师资,高性价比让不少年轻人为此心动。通过上“夜校”,还让一批年轻人成功走出“宅文化”,结识一批兴趣爱好相投的朋友,社交起来更加轻松愉悦,小小的“夜校”课堂就像是一处“忙碌之余的心灵栖息地”。

此外,夜校“热”的背后,还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更接地气”,积极主动“求变”的探索。今年,兰溪市文化馆启动“兰花花儿开”全民艺术普及2023年“且停亭”文化艺站公益培训活动,推出14项课程、近300个名额,包括广场舞、瑜伽、模特走秀、书法、花鸟画、合唱、戏曲表演、手机摄影等。不仅课程免费,而且类别丰富,每门课程在场地的选择、设施的保障、时间的安排上馆里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培训项目的老师大多数是文化馆内的艺术专才,文化艺术资源真正下沉到群众身边,真正融入了市民生活,也在滋养着城市文化,让公共文化资源“活”起来。

“当代年轻人群体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热衷的夜校课程丰富多元,从非遗技艺到传统手艺,从运动健康到生活美学。不少非遗技艺、传统文化长期以来都在相对小众的圈子里沉淀,部分公共文化场馆也缺乏年轻受众群体的靠近,而夜校的学习课程无疑是盘活了这些资源,既让年轻人找到触及文化艺术的门路,也让传统手艺人的技艺有了更大的意义与价值。”某教学者表示,“夜校”的火热也是文化与年轻人精神需求的双向奔赴。

终身学习、“书香社会”已成新时代发展大势。一方面,各地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办学资源和渠道,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更好的课程,满足年轻人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还需狠抓教学质量,提供更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呵护好、维护好年轻人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