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掀起头脑风暴 畅谈李渔文化今后发展
昨天,在2023第二届李渔文化周开幕式上,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刘士林,上海美术学院文旅艺术研究中心品牌总监叶丹,分别作了题为《李渔:江南诗性文化的古代集大成与早期实践者》《以李渔文化引领城市品牌战略构建长三角文化创新联盟》的主旨演讲。
李渔:江南诗性文化的
古代集大成与早期实践者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刘士林)
刘士林说,深入研究、探讨关于李渔及其人文遗产的认识、评价、阐释、传播等理论与方法问题,对于进一步擦亮李渔文化品牌、打造江南诗性文化标识地具有十分重要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刘士林表示,通观李渔的一生,他既是一个江南诗性文化的理论集大成者,也是一个古代中国诗意生活实践的先行者。其中,以他的《闲情偶寄》为代表,为整个江南文化提供了哲学依据和实践机制,对当今江南文化的研究传承、保护利用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刘士林认为,中原文化注重实用性,江南文化则注重诗性。从根本上讲,中国南北文化之差异是一种审美主义与实用主义生活方式的对立。江南文化同样也是中国文化的华美乐章,而李渔最重要的是诠释了江南文化精神,对这一方因山温水软而经常受到误解、批判的水土和人物进行辩护和声张。例如,从江南诗性文化的角度看,李渔的《闲情偶寄》主要探讨和回答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上的文化哲学,二是实践上的技术美学。有了前者,江南文化有了自己的基本原理;有了后者,江南生活方式获得了具体操作系统。
在刘士林看来,李渔关于日常饮食的很多想法和独特设计,都够得上生活美学大师的水准。《闲情偶寄》包含了食谱食材、医疗食疗、烹饪技术、装修设计等内容,是一部古代江南人日常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提高生活质量的教科书。通过《闲情偶寄》,李渔提示我们,要过一种有品质的生活,除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关键还在于你肯不肯在日常生活细节上动脑筋、花时间、下功夫。以古鉴今,对提高当代人的日常生活质量,都会有积极启示。
刘士林说:“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提高当代人生活质量、规划建设高品质生活城市,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以李渔《闲情偶寄》为代表的江南生活理念与日常实践方式,无疑是一笔极为珍贵和十分重要的古典人文精神资源和生活方式资产,需要深入研究阐释并不断发扬光大。”
以李渔文化引领城市品牌战略
构建长三角文化创新联盟
(上海美术学院文旅艺术研究中心品牌总监叶丹)
演讲中,叶丹首先分析了李渔IP的内核及其超越时空影响力的现状和可发展的未来。他介绍,IP需要具备清晰辨识度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或者哲学层面的主张,能跟人产生情感共鸣。李渔本身就是个人IP,他有许多作品,因此,对于李渔IP,我们要做的就是多维度去呈现、传播,使其更生动地与人产生情感共鸣。
“国外的迪士尼、哈利波特,国内的《盗墓笔记》《三体》等,这些都是很成功的IP,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核。”叶丹说,李渔IP内核的关键词之一是“漂”,李渔是“漂”一族的先驱,他40岁的时候还到大城市打拼;第二个关键词是“创业”,李渔是一个持续创业的典范,涉足很多文化领域,特别是在词曲创作领域是一个成功的创作者;第三个关键词是“不将就(讲究)”,李渔创作的《闲情偶寄》在日常饮食、生活打扮、装修设计方面讲得头头是道,是一个生活美学的持续输出者。
叶丹表示,李渔,是我们中国人把日子过好、过精致的意见领袖。李渔IP与当下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也有很多契合点,如文化自信的Z世代、“卷”还是“躺平”等。因此,在李渔IP的带动影响下,也引发我们许多想象空间,比如,小众的但是美好的,意见领袖或是陪伴式成长,把日子过得更加生动……
那么如何将李渔IP更好地落地赋能?“可以利用AI尝试数字人等形式,持续输出《闲情偶寄》;可以大面积、可复制推广笠翁对韵的教育场景。”在叶丹看来,李渔IP开发的重点在于《闲情偶寄》和笠翁对韵。此外,文旅开发建设时可以抓住李渔IP内核,侧重城市全域旅游的渗透、文创产品的开发、造节等方面;可以共建共享,多地联动,构建创新联盟,通过发布联盟愿景,获取联盟城市居民关注,让李渔IP内核传播得更远,赢得更多国人的共鸣。
记者 徐正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