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 

第04版:天下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2023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2023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注定不平凡——

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繁重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经济在爬坡过坎中前行,在攻坚克难中奋进。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指出。

科学指引,勇毅担当。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推动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笃定向前。

(一)

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时作出重要判断:“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回望全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中国经济走出了一条复苏曲线。不同于以往常态化、周期性的复苏,后疫情时代的复苏过程会有波动、时间更漫长。

“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信心,来自思想的引领——

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围绕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刻阐述,作出重要部署: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时隔一个多月,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今年首次地方考察来到广东,对粤港澳大湾区寄予厚望:“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东至长三角、西至新疆、南至广东、北至黑龙江……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跨越大江南北,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深入考察调研,提出明确要求:

7月25日至27日,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推进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9月6日至8日,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要“扭住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10月12日,在江西南昌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要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针对今年经济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强调“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并就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等重大问题作出全面部署。

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央深改委会议、中央财经委会议,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研究部署经济工作,着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

出台6方面20条具体政策举措恢复和扩大消费、稳妥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党中央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各地各部门扎实有效贯彻落实,不断巩固经济恢复向好基础。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并就此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与此同时,各地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合力。

横向对比,中国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仍名列前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史蒂文·巴奈特指出,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引擎,贡献全球增长量的三分之一。

11月16日,美国旧金山,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举世瞩目。

“现在,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当日,习近平主席发表的书面演讲自信而坚定,向世人展现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

(二)

“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首次提出这一重要概念,引发海内外高度关注。

11月28日,在上海张江科学城的未来公园,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

展厅里,面对来自各行各业的科研人员代表,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利用到地方考察调研的机会,一次次深入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区域,同科技工作者面对面交流,了解重大科研进展,研究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释放出始终聚焦科技创新的鲜明导向。

“坚持绿色发展是必由之路。”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

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详细了解企业转型升级打造绿色智能工厂、推动节能减污降碳等情况,殷殷嘱托:“要再接再厉,坚持源头管控、全过程减污降碳,大力推进数智化改造、绿色化转型,打造世界领先的绿色智能炼化企业。”

随后召开的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积极发展绿色技术、绿色产品,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布置了这样一个题目:“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7月到江苏考察,总书记道出了他的苏州印象:“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景德镇,鼓励当地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进一步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

以人文赋能高质量发展,各地抓好自身传统特色,推动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融合互动:北京努力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武汉依托通达八方的地理优势、开放包容的人文品格奋进拓新;重庆以文化赋能经济,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

(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就业、教育、医疗、托幼、养老、住房、环境,这些老百姓的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正不断融入中国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不断变成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主席11月15日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透出浓浓民生情。

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听民声,赴回迁居民社区看变化,到受灾群众家中问冷暖,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察民情……习近平总书记一年来的考察调研,贯穿着人民至上的主线。

深切的民生牵挂,体现在一幕幕温暖人心的场景中:

5月10日,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看望回迁群众,总书记细细叮嘱:“新区回迁群众首先要安下来,安居才能乐业,安下来才能大发展。雄安新区大开发大发展,以后机会是很多的,一定要把回迁人员的安居和乐业衔接好。”

11月10日,北方入冬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北京、河北,看望慰问今夏遭受洪涝灾害的群众,检查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访居民、见师生、看商铺,入农户、进麦田、上大堤,总书记深情地说:“要继续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一件一件落实好,继续为推动人民生活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而努力,让老百姓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好!”

“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重点阐明了发展的价值旨归。

从全国两会上明确要求“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到6月内蒙古考察时提出“要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把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摆在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将就业作为保障民生的头等大事,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

“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各地在经济回升向好的关键时期,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加快补上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7月27日在四川考察时明确提出,“检验推动发展成效,要看高质量发展是否有新突破、人民生活品质是否有新提升”。

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新部署、新举措,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人民高品质生活,在努力推动共同富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我们将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让现代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新征程上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四)

今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核心位置考察调研。看着眼前塔吊林立的繁忙景象,习近平总书记勉励现场建设者:“这是百年不遇的历史机遇,你们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任务,要努力啊!”

关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谋划着一盘大棋局。放眼全国,从东北平原到长江沿线,从黄河流域到华南大地,实施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基固本。

4月在广东,就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明确要求;5月在河北,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9月在黑龙江,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10月在江西,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11月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

贯通东中西,协调南北方。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今年考察调研的足迹看去,一系列事关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正不断开辟中国经济发展的广阔新空间。

“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的书面演讲,彰显大国的自信和担当。

“希望进博会加快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功能,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习近平主席向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致信,传递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积极信号。

今年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方向更加明确,路径更加清晰,发展蹄疾步稳。

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明确部署。

激发民间投资信心,举办“消费提振年”系列活动,出台促进汽车、家居、家电、餐饮等重点消费措施,实施“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一年来,各地各部门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力扩投资促消费。

“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初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鲜明强调。

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激发“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干劲,我们始终有底气和信心: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

守正道而开新局,致广大而尽精微。

“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大船将乘风破浪持续前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向全世界传递出中国经济稳健前行的坚定信心。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