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08日 

第02版:要闻

打通“毛细血管”、建立“冷链直供网”,兰溪冷链集配中心——

让农特产品从田间地头“鲜”到百姓餐桌

记者 徐正达

导报讯 昨天,记者在位于兰溪市梅江镇的农特产品(冷链)集配中心项目建设现场看到,四层高的主体建筑已初见雏形。该项目是乡贤回归项目,建成后每年可运营集配生鲜食材20000吨。

“该项目于2023年8月份进场施工,到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预计今年5月投用。”据乡贤陈金红介绍,该集配中心覆盖江浙沪地区,同时也为京东生鲜、盒马生鲜等线上线下商超供货。满负荷运营后,预计年产值达10多亿元,利税可达几千万元。

陈金红是梅江镇白沙村人。2018年,他创办了浙江雪波蓝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制冷、空调设备制造及销售。该公司研发成功冷机设备后,先后对兰溪的杨梅、内蒙古的牛羊肉、舟山的海鲜等生鲜进行测试,发现通过其冷链技术,可以让这些生鲜储存得更久、走得更远。

“以兰溪杨梅为例,普通的保鲜技术只能保鲜一两天,而我们的保鲜技术可以保鲜一至两周。2022年,我们利用自行研发的预冷技术,让远在4800多公里外的新疆消费者品尝到了‘鲜’杨梅。”陈金红告诉记者,从树上刚摘下的杨梅,利用预冷技术可将杨梅的温度骤降至5摄氏度左右,使其进入“睡眠状态”。再通过车载冷柜、冷链物流等技术设备进行干线运输,到了新疆阿克苏、乌鲁木齐后,再让杨梅的温度慢慢回升到15至20摄氏度。交付到消费者手上后,杨梅就会回升到20至25摄氏度,让其彻底“苏醒”,味道依旧很新鲜。

测试成功后,陈金红萌生了建立串联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农特产品“冷链直供网”的想法,利用冷链技术,让全国各地的人们都能品尝到农特产品原产地原生态的味道。就这样,兰溪市农特产品(冷链)集配中心项目应运而生。

“我们这个集配中心项目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等运营成功后,计划引入社会资本,或是央企、国企等大平台在全国范围推行,打通生鲜冷链‘毛细血管’,形成‘冷链直供网’。”陈金红说,等这张“网”建成后,就可以让全国任何一个地方的农特产品,快速到达国内任何的消费市场,真正实现农特产品从田间地头一直“鲜”到百姓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