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0日 

第06版:关注

不想上班、不想上学、不想起床?

“收心指南”帮你摆脱“节后综合征”

“给大家讲个悲伤的故事:春节8天小长假已经过完了,明天就要上班了。”2月17日晚,微博某网友的一则消息,不知让多少人“泪流满面”。

假期过得太快就像龙卷风,转眼就到了假期最后一天,手上啃的鸡爪不香了,没追完的电视剧也看不下去了……焦躁的心情涌上心头,突然意识到需要回到工作或学习状态,不少人产生了抗拒心理,难以长期集中精力,处理事情效率低下。这很有可能是“节后综合征”。对此,记者整理了一份“收心指南”,教你应对“节后综合征”。

你中招没? “节后综合征”有这些表现

春节长假,明明休息了8天,为什么还是犯困?28岁的兰溪市民小汤是一名公司文员,负责归档整理公司的各种文件。“我现在满脑子都是和朋友去滑雪、在商场里血拼的画面,想到上班就提不起精神。”面对这挥之不去的上班焦虑,小汤告诉记者,按照以往的经验,这样心不在焉的状态会持续三四天。

长假结束后起床困难,回到工位目光涣散、哈欠连天、神游太空……这是99%打工人的节后上班精神状态,俗称“节后综合征”。所谓“节后综合征”,即在节假日过后,人们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及心理反应。其主要表现是,面对即将开启的工作和学习,很多人觉得假期还未休息够,没心情上班。生理方面,有人会出现头晕眩晕、便秘、长痘、腹泻;心理方面,有人会出现心神不宁、焦虑烦躁、萎靡不振等。

为何会出现“节后综合征”?医生分析,人们由假期的放松状态突然进入工作的紧张状态时,生理和心理的平衡被打破,进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由于春节假期时间较长,大部分人习惯了每日走访亲朋戚友、旅游玩乐、大吃大喝、晚睡晚起等假期生活模式,休息的时间比平时上班时还少,作息时间和规律被打乱,扰乱了生物钟,加之节日期间饮食无规律,不少人还烟酒无度,暴饮暴食,造成营养搭配不均,身体各器官超负荷运转,引起功能紊乱。

当假期结束,面对即将重启的繁忙工作和生活,心理不免会有落差,于是就会在身体或心理上出现不适。

医生建议 这样应对“节后综合征”

针对相关症状,医生给出一份“收心指南”,建议从以下几点远离“节后综合征”,回归正常的工作状态。

调整饮食,清理肠胃。长假期间胡吃海喝,过多的高脂肪或高热量食物,加重肠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表现为腹胀、腹泻或便秘。建议节后要注意及时调整饮食结构,避免继续无节制地摄入过油、过甜的食物。具体操作方法:一是定时、定量进食;二是注意营养搭配,多食用一些新鲜蔬果。

调整作息,保持良好睡眠。长假期间,人们处于很松散的状态,有的彻夜看电视、上网,有的和亲朋好友聊天打牌到深夜。晚睡晚起,生物钟被打乱,造成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睡眠紊乱”就会找上门。建议早睡早起,慢慢适应以前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有意识地关注学习和工作。睡前不让大脑高度兴奋,可用音乐等手段静心。可试试推拿按摩来帮助恢复。比如,按揉内关穴有助于宁心安神、提高睡眠质量等。

自我调节、适当锻炼。连续数天的身心松弛状态,会惯性延长到回归工作后,造成迟迟无法恢复正常工作状态的现象。建议减少或不去参加聚会等容易让人兴奋的活动。可以给朋友打个电话聊聊天,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也可以参加一些舒缓的运动,比如散步、慢跑、瑜伽等,能够增强肌肉与神经的相互作用,舒缓持续性的神经兴奋与紧张感,助力集中注意力,积极投入工作。

提前调节,主动适应。节后很多人一上班就觉得全身没劲,工作中难以集中注意力。不能马上调整生物钟,对上班产生抗拒甚至恐惧心理。建议要尽量放松,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刚开始上班的两三天,不要给自己安排特别大的工作量,给自己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做出比较细致的规划,把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列个计划,有条理地去做。

专家表示,一般经过3至5天的自我调整,基本上就可以缓解节后各种不适应的情况了。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们上学也有“节后综合征”。每年假期结束,一些学生由于压力、紧张等原因不愿返校,甚至出现休学、退学的现象。作为家长要及时发现、注意引导,情况必要时可以寻求医生帮助。

希望大家都能找回状态,元气满满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和学习中!

记者 蒋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