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第04版:融媒号·乡村

“梅三代”汤须钧用无人机“空运”杨梅下山

“一次能载60公斤,省时又省力”

记者 蒋宇欣

导报讯 “朋友们,你们看,这就是我们的杨梅,现在虽然还未完全成熟,但已经有些果实开始由青转红了,预计5月初,最早的一批杨梅就会与大家见面……”从兰溪城区出发,沿着S314省道一路向北,驶入马涧镇,一片白色杨梅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这片杨梅大棚里,一名头戴草帽的年轻人,正在手机镜头前热情地向网友们介绍家乡的兰溪杨梅。

这名年轻人就是汤须钧,他是“90后”,也是“梅三代”,他的祖辈和父辈都是村里赫赫有名的杨梅大户。从小对杨梅种植耳濡目染的汤须钧,目睹了父亲一年中有300多天都在与杨梅为伴,钻研技术、改进设施、严把质量,才培育出了如此优良的品质,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杨梅种植也需与时俱进。于是,汤须钧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繁华的城市生活,选择回到家乡,与父亲一同打拼,为杨梅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回来后,汤须钧发现杨梅种植的问题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虽然通过科技化管理,家里的杨梅拥有独一无二的鲜甜口感,每公斤最高卖到240元,其中质量最好的杨梅,单颗就能卖出12元的价格,还常常供不应求。但是,杨梅树大多栽培在丘陵山地,管理难度大、人工成本高且效率低下,这些问题使得梅农的收益难以提高。同时,杨梅采摘后如果不能及时运下山并在冷库中预冷,高温下长时间运输容易导致杨梅损坏,新鲜度也会大打折扣。

看着工人们扛着沉甸甸的杨梅下山,累得直不起腰,汤须钧陷入了沉思。他意识到,传统的运输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于是,他开始寻找新的解决方案,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无人机技术上。

汤须钧的想法一提出,就遭到了父亲的质疑。在父亲汤友贵看来,“空运”水果简直是异想天开。然而,汤须钧并没有放弃,他耐心地向父亲解释无人机的优势和应用前景。最终,经不住儿子的软磨硬泡,汤友贵同意购置一台无人机进行试飞。

试飞当天,在汤须钧的精准操控下,一架农业无人机腾空而起。梅农们将一篮篮杨梅挂在无人机下方,短短五六分钟后,无人机便顺利抵达目的地并平稳落地。看着一框框杨梅从树梢直达冷库,父亲的眼睛都亮了:“这真是太神奇了!一次能载60公斤杨梅,真是省时省力啊!”

这次成功的试飞,让父子俩对无人机充满了信心。于是,汤须钧组建了龙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始用无人机为更多的梅农提供服务,服务面积达到了3000多亩。

为进一步提升杨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汤须钧还自学了视频拍摄及剪辑技巧。他制作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短视频,持续记录杨梅由青变红的生长过程。这些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杨梅季期间的观看量更是达到了100多万次。

在汤须钧看来,农村的广阔天地不仅可以寻找“诗和远方”,也能变得“高大上”。未来,他计划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杨梅产量和品质,让家乡杨梅“红”遍全国,“扬帆”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