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3日 

第06版:三江口

文章导航

“拒绝蕉绿”的背后

最近,职场里刮起一股“拒绝焦虑”风,不少人在办公桌上水培一串绿色香蕉,然后挂上印有“禁止蕉绿”“拒绝蕉绿”“我不蕉绿”字样的卡片,过一两周后,再把逐渐变黄的香蕉吃掉,意为“吃掉焦虑”。

有人分析,“蕉绿”之所以能成为网红,“拒绝蕉绿”之所以会流行,一来是因为它作为绿植能装扮办公环境,更重要的是“蕉绿”谐音“焦虑”,“拒绝蕉绿”就是提醒自己“拒绝焦虑”。

那么,这一新型解压放松方式的背后,反映了什么,又折射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

(一)

“蕉绿”的爆火,首先离不开“好玩”。

对职场里的年轻人来说,水培香蕉跟养花养草养多肉一样,养的过程就是一个有趣好玩的体验过程。

这种水培香蕉往往是一串串的,数量一般十几二十根,通体绿色,极易养活。把它养在办公桌上,既能装点办公环境,而且水培一两周待香蕉成熟之后,还能食用。

不少跟风水培香蕉的职场年轻人表示,花点小钱买一串水培香蕉,再花点时间每天浇浇水,然后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一下从“蕉绿”到“焦黄”的变化,以及和同事朋友“一口吃掉蕉绿”的心情,想想都新鲜、有趣、好玩。

除了“过程好玩”,还有“名称好玩”。

因为“蕉绿”谐音“焦虑”,“禁止蕉绿”“拒绝蕉绿”自带一种“谐音梗”的风趣和幽默。

有人说,汉语言博大精深,“谐音梗”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人玩“谐音梗”就很溜了。《讽刺与幽默》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作者用一些古诗文和对联来举例,如《乐府诗集·西洲曲》中的“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谐音“怜子”;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谐音“思”,来证明“我们热衷的‘谐音梗’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

如今,身处网络时代,“谐音梗”更是盛行,时不时就会冒出一两个来。比如,“鸭梨山大”“蓝瘦香菇”“蚌埠住了”等等。在互联网语境下长大的年轻人,对“谐音梗”这样的新词汇、新事物,天然有着更敏锐的嗅觉和更高的接受度。作为年轻人,如果你不知道流行的“谐音梗”,只能说“你OUT了”。

因为有幽默风趣的影子,“谐音梗”本就容易“上头”。更何况,像“禁止蕉绿”“拒绝蕉绿”这样的“谐音梗”,还契合了当下年轻人“在调侃自嘲中直面焦虑、化解焦虑、放松心情”的心理。

好看好玩又好吃,有趣有味又有内涵,水培香蕉能很快流行起来,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

“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现代人几乎都面临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压力。

尽管孩提时代大多都是无忧无虑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很难像歌词唱的那样:“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

因为经历的事情多了,考虑的东西也就多了。尤其是成年之后,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各种各样的压力会从四面八方涌来。久而久之,压力也就成为了焦虑。

比如,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人类社会,从未停止过对更好生活的追求,这当中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文化层面的。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对美好生活有着永不枯竭的需求,就像过去人们追求“吃饱穿暖”,现在人们讲究“吃好穿好”;过去人们期盼“住有所居”,现在人们追求“住有优居”一样,总在日益增长、日趋广泛。而追求高品质生活的过程,就是直面更多更大压力的过程。

比如,对高强度工作的焦灼。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一方面,快节奏、高强度工作带来的压力本身就在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因为本领恐慌、“天花板效应”带来的职业危机感,想着让自己“梦想成真”“人生更出彩”,也助推了焦虑情绪的发展。而这一切,无形中都在让自己陷入“高压锅”的境地。

比如,对高复杂社交的恐惧。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加剧了人们的社交压力,尤其是“无效社交”,更是让年轻人避之唯恐不及,以致出现了“断亲”的社会现象。随着个人意识的崛起和主动社交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交对象和方式,寻找精准匹配的“社交搭子”,消弭社交压力。

有人认为,现在的“生活”更像是工作以外的“喘息”。因此,年轻人在办公室水培香蕉“拒绝蕉绿”,何尝不是在精神的高压之下为自己谋求一份归属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为自己找到个性化的步调,激发健康积极的前行动力。

(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难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焦虑。难道我们只能被难题所缚、被焦虑所困吗?显然不是。

虽然焦虑不可避免,但并不意味焦虑不可释放、不可缓解、不可消除。笔者以为,告别焦虑,可以从四个词入手。

一是直面。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正视问题。破解焦虑,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直面它、正视之。就像这届年轻人一样,知道自己有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焦虑,没有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去躲避,而是采取水培香蕉“拒绝蕉绿”这样的做法,把焦虑摆上台面,从而提醒自己去主动面对、化解。

二是释放。心理健康问题,总是越捂越严重。焦虑也是如此,如果一味地捂,得不到很好地释放,只会向不好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释放、缓解焦虑的方法和途径也更加丰富,比如爬爬山、健健身、听听音乐、看看电影、做做美食、写写日记,都是不错的方法。关键在于,你是否能从焦虑的泥沼中爬出来,正确找到情绪的宣泄口,纾解焦虑背后的情绪张力;学会与生活和解、与自己和解。

三是转移。面对焦虑时,最有效的应对方法就是学会“转移”,如何“转移”?答案就是培养更加广泛的兴趣爱好,树立更加远大的人生目标,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自己的人生更加有价值。尤其是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找到发挥个人才干、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把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融贯起来,做好“小我”,融入“大我”,奉献“无我”。

四是保障。当然,我们的政府、企业、社会,也要给年轻人创设更好的环境,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尽量帮助他们缓解就业、住房、教育、健康、保障等方面的压力,不让焦虑成为压垮年轻人的稻草。

水培香蕉“拒绝蕉绿”,养心、养性、养神,实质上是年轻人在积极主动地正视自身情绪问题,且通过改变寻找生活中的“小确幸”,来促成有益的、正向的情绪流动。这,未尝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执笔 陈红光 童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