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妈的灰汤粽
端午吃粽子,即是对传统节日的敬意,也是一场味蕾的盛宴。
长这么大,还未曾真正包过粽子,唯有一次在乡下老家,大妈手把手教过。可能是天生手拙,包的粽子七零八碎,糯米直往粽叶外钻。之后,就不再去尝试。而我这吃货,有了长辈的投喂,一双手便更笨拙了。
端午前两天,老妈打电话来问我要什么馅的粽子,我略思片刻,说想吃青豆肉粽。其实,粽子于我的诱惑并不大,只是想要那份仪式感。要说真的念想过的,也就只有大妈的灰汤粽。
灰汤粽是我老家梅江独具特色的美食,因其糯米被稻草灰浸泡之后再拿来包粽子而得名。灰汤粽的制作过程繁琐,首先要将稻草烧成灰,然后将灰装在一个竹篮里,不停地往稻草灰上浇水,从竹篮缝隙渗透下来的水收集在盆里,再将糯米浸泡其中,待糯米由白变黄,便可以用粽叶进行包裹了。
在我们老家,年长的妇女都会包灰汤粽,但因为糯米的浸泡、包扎的松紧度、烹煮的火候都有讲究,所以包出来的粽子,口味各不相同。在我看来,大妈包的灰汤粽,堪称一绝。
大妈在世时,每年的端午,她就会早早地忙碌开来,烧灰、沥水、泡米,麻溜地做着包粽子的准备工作。而后,将晶莹的糯米包裹上一层层碧绿的外衣,再用棕榈绳一圈圈绕起扎紧,下锅开煮。待粽子煮熟后,大妈就会让大伯拎上满满一篮灰汤粽,风尘仆仆地赶十几里路,去镇上坐公交车到城里,让我尝到第一口灰汤粽的鲜。犹记得剥开尚带着热气的青色粽叶后,只见整个粽子色泽金黄,透着晶亮,咬一口,慢慢嚼,细细品,粽叶的清香、灰汤的醇香、糯米的甜香,便一层层包裹在舌尖上,直奔心底。
这个端午的前一天,突然梦到了大妈大伯。说是突然,其实二老是我梦里的常客,自两年前他们前后脚离世后,就没少来过我的梦里。梦里的他们,带着慈爱的面容冲我微微笑,我想扯开嗓子叫他们,却怎么也发不出声,想迈开步子走到他们身边去,却似被千斤铁链锁住脚踝,怎么也迈不开。我唯有望着他们无助地流泪,泪水模糊了双眼,他们的样子也渐渐消失不见……
不明白,两年多过去了,为什么自己对大伯大妈还是不能放下,梦里如是,现实如是。记得去年端午回老家,和姐姐们聊起大妈大伯,回忆他们在世的点点滴滴,大妈的一双巧手做得很多美食,其中的灰汤粽无人能及。问姐姐们有没有梦到过大伯大妈,她们说甚少有梦。随后,姐姐拿出灰汤粽给我吃,又无不伤感地说,大妈在世时没跟她好好学包灰汤粽的手艺,现在只能托别人帮忙才能吃上一口。我咀嚼着粽子,泪水喷涌而出,落到嘴里,与灰汤粽混杂在一起。突然,灰汤粽的味道多了几份涩苦。
夜已深。窗外的雨淅淅沥沥下着,风在雨里婆娑。我仿佛回到了老家的天井小院,大妈正在院里忙碌着,烧灰、沥水、泡米,一个又一个晶莹的灰汤粽在灶火的淬炼下,释放出阵阵清香……
徐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