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深度报道姚宝熙点赞“木寸”精神
记者 成 超
导报讯 昨天,《浙江日报》在第3版要闻版,刊登了《世上长留“木寸心”——追记“中国好人”姚宝熙》一文,深度报道姚宝熙慈善事迹,点赞“木寸”精神。
姚宝熙于1935年出生在兰溪姚村。他从小就刻苦学习,18岁那年以优异成绩进入了兰一中,21岁又考入西安石油学校。毕业后,他就分配到石油工业部华东供应办事处工作,先后又在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工作,虽离家多年,但姚老一口乡音至今没改,满腔乡情还是不减。
2002年,他以“木寸”的名义为兰溪老年宫建设捐款,并在市慈善总会设立“木寸”助学专项基金,每年以专项基金收益用于资助兰一中特困生和品学兼优的学生。截至目前,这项活动已持续16年,资助学子1088名。同时,姚宝熙情系姚村发展,积极为姚氏家庙复建和古建筑修缮捐款,并在村里设立了助学基金。每年重阳节,他都会出资为村里的老人送上关怀。今年6月17日,姚宝熙因病抢救无效与世长辞,享年89岁。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先后走访慈善总会、老年宫、兰江街道姚村等地,采访了慈善总会相关负责人、姚村村干部、姚氏家庙管理员、兰一中学子等人,详细了解姚宝熙的慈善事迹。姚宝熙为兰溪及姚村的公益事业,累计捐款超1500万元,但自己却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一根用了20年的皮带,“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从老朋友1997年送给他开始,一直用到2017年。
姚宝熙为人低调,不愿让别人知道他捐款的事情,一直化名“木寸”从事公益事业。直到2016年,大家才将“木寸”与姚宝熙划上等号。2017年,姚宝熙查出结肠癌晚期,但他一直隐瞒病情,继续参与公益事业。
“一寸木头能做什么?可以成为古建筑的一个部件,也可以是一块宝,影响一座城。”在姚宝熙的影响下,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