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如何实起来
如果常去农村,你会发现:有的村子新房子鳞次栉比,但人却寥寥无几。村中央的老房子,大多已经人去楼空,它们与杂草为伴,诉说着沧桑往事。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空心村”。无怪乎有人调侃,“看去像个村,进村没有人;老屋夜无灯,荒地杂草生”。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空心村”现象越发严重,成为了制约乡村全面振兴的“老大难”。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让“空心村”实起来的话题。
(一)
什么是“空心村”?
省农业农村厅给出的说法是“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但它们大多呈现“三多一少”的特点:人口外流多、留守老人多、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多、农民家庭有效活动少。
可以看出,常住人口少是“空心村”的一大特点。根据抽样调查,目前,全省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例低于30%的村庄约有2300个左右,占比为11.73%。
尽管没有相关的数据统计,但在兰溪,由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青年人外出务工等原因,“空心村”问题同样突出。
比如,人口老龄化。有的村虽然户籍人口有上千人,但常住人口已不足百人,且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就业,青少年儿童进城求学,村里只剩下一些老年人独自生活。走在村里,往往半天才能碰上一两个步履蹒跚的老人。
比如,房屋空置化。因为常住人口减少,房屋闲置现象严重。有的村白天看房屋一幢接一幢,夜晚看乌漆墨黑一片,没有半点人气。一些老房子因为常年无人居住和打理,已经破败不堪、杂草丛生,甚至遇到风雨天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比如,资源浪费化。不仅是房屋闲置,土地等资源浪费问题也十分突出。一方面,因为缺乏劳动力等原因,大量的良田、耕地被抛荒。另一方面,闲置的老房子也加剧了农村建房“需求多土地少”的矛盾。据有关数据显示,去年,兰溪各地上报建房需求2399户,实际审批宅基地959户,不到40%。
除此之外,“空心村”还带来了公共负担加重、基层组织弱化、规划发展受阻等方面问题。
正因为如此,兰溪去年率先在金华开展“空心村”综合利用工作,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完成全市“空心村”综合利用。今年,兰溪选取了32个村进行试点,计划拆除房屋7.4万平方米,安置农户400余户。目前,这些村进展顺利。
(二)
“空心村”治理,绝不仅仅是拆老房子、建新房子的问题。要不然,就会沦为“为了治理而治理”,治理后的“空心村”也很可能会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空心村”。
很显然,“空心村”治理,要解决的是如何综合利用的问题。这当中,有几个关键问题必须解决。
一是“人”的问题。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也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离开了人,“空心村”才会“空心”。反过来,没有人,再好的改造和治理,仍旧难以改变“空心村”的“空心”现状。“空心村”综合利用,既要解决人的思想观念问题,更要解决人口回流、人气集聚、人才引进等问题。只有人口回流了,人气才能集聚;人气集聚了,人才才能引进;人才引进了,发展才有希望。
二是“业”的问题。有人说,乡村的衰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产业的支撑。的确如此,没有产业,“空心村”综合利用就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事实证明,那些“空心村”改造治理、乡村建设发展走在前列的农村,无不有很好的产业支撑。比如,曾经的“空心村”台州三门县岩下潘村,近年来借助“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生态绿”里寻出路,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了“空心村”到“振兴村”的蝶变,村民年均收入从不足2000元增长到1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打赤字到破百万、旅游综合收入超5000万元。
三是“魂”的问题。“空心村”综合利用,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不少“空心村”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乡土文化,比如“红色文化”“廉政文化”“理学文化”“孝道文化”等。在改造建设过程中,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继承、创新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用精神文化滋养提振精气神、增强凝聚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
“空心村”综合利用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项问题叠加、矛盾交织的复杂工程。一旦处理不好,容易“好心办坏事”。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把难事办妥、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三条原则。
以人为本,以民为重。“空心村”综合利用,出发点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落脚点是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推进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以民为重,坚持村民的主体地位,发挥村民的首创精神,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做到众人的事众人议、众人办。尤其是既要兼顾各方利益,也要关照不同的合理诉求,寻求民意的“最大公约数”,从农民想干、愿意干的事做起。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每一个“空心村”,在地理位置、自然禀赋、基础条件等方面都各不相同。比如,有的可能“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有的可能“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有的可能“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如何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精准放大特点做强特色,是改造治理的关键,也是成功的保障。“空心村”综合利用,一定要规划先行、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不要“千村一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年来,不论是美丽乡村建设,还是“空心村”改造,各地都探索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比如,广西贵港市山边村几年前还是一个人烟稀少、产业单薄、房屋破败的“空心村”,如今已成为全国文明村、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福建省屏南县龙潭村从一个常住人口不足百人的小村庄,发展成为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大量年轻人向往的“乡村梦想基地”。还有本地的黄店王家村等等,都有许多可学可鉴之处。
百倍其功,终必有成。“空心村”综合利用是一篇大文章,需要我们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循序渐进、久久为功。
执笔 陈红光 童 茜
微信扫一扫
码上听《三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