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1日 

第04版:融媒号·乡村

坚守百年酱坊里的“酱香”

90后夫妻在游埠老街做酱油

通讯员 徐桢瑾 陈 斌

从一粒黄豆到一滴酱油需要多久?至少需要一年时间。在兰溪市游埠古镇,游埠酱坊里的三伏酱油正享受着一年一度最好的“日光浴”。

游埠有三口“宝缸”,分别是酱缸、酒缸和染缸。这三缸,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游埠人。游埠酱坊从光绪三十年(1904)创办至今,已有120年历史。如今,经营这家酱坊的是一对90后夫妻——妻子陈凌与丈夫杨大成。

兰溪“三伏老油”传统酿造技艺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酱坊也成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保护基地,陈凌则是兰溪“三伏老油”酿造技艺传承人。

一走进酱坊,便闻到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酱油香气,是大豆与小麦发酵后,自然散发出的酱香风味。晒场上,一排排陶制大缸整齐地摆放着,有的缸口盖着竹制大斗笠,像是戴了顶帽子。

在晒场上,记者见到了戴着草帽的杨大成。他拿着水瓢,来到一口酱缸前,轻轻划开表面的盐花,发出“沙沙”的酥脆声,搅动几下后,捞起一勺酱油,倒下的瞬间,宛如一道瀑布,阳光照射下,红褐色的酱油显得十分透亮,独特的咸香味扑鼻而来。这便是酱坊的招牌三伏酱油。

三伏酱油又叫三伏老油,从名字上不难发现,酱油和三伏天有关。正宗的三伏酱油至少需要经过一个三伏天的曝晒。三伏天正是晒酱油的好时候。白天,酱坯充分享受着“日光浴”,酱缸中的微生物迅速发酵;夜晚,热气散去,酱味开始浓缩。只有经过反复的日晒夜露,酱油才会红亮清澈,酱香浓郁持久。

自从酱坊的老师傅退休后,杨大成这个酿制酱油的新师傅就开始上岗了。提起三伏酱油的制作,他讲得头头是道:“制作工序其实很简单,主要是费时间和精力,每天都要照顾。”杨大成说,三伏酱油与其他酱油的不同之处在于时间的沉淀,只有经历过春酿、夏晒、秋取、冬藏,三伏酱油才能发挥出它最极致的风味。

三伏酱油采用古法酿制,黄豆要经过浸泡、蒸煮、制曲、发酵和曝晒五个步骤,其中制曲是关键,酱油风味的好坏全看制曲成功与否。“制曲,我们土话叫‘拍酱黄’,要一直盯着菌丝的生长情况,每隔两三个小时翻一次曲,梅雨季节最省心,菌丝一般长得很好。”

因为没有任何添加剂和防腐剂,酱油的保存靠的是盐,这就要求曝晒必须到位。“没晒够,会导致酱油盐度低,不易保存。当表面结出厚厚的盐花时,说明酱油已经成熟了。”杨大成表示,四缸原料只能出一缸酱油。正所谓浓缩才是精华。

据了解,游埠酱坊的前身是“方豫丰酱园”,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当时兼营酒坊。民国二年(1913),获得过由两浙盐运使司颁发的“官酱园”司烙印牌。曾经辉煌的酱坊,在陈凌接手时,经营状况并不太好。

“她接手以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做酱油,而是借钱修房子。”杨大成告诉记者,酱坊从创办至今,一直都在这里,老房子早就破旧不堪。“当时,师傅的工资都发不出,还要借钱修房子呢。”

2014年,初到游埠接手酱坊时,陈凌觉得很新鲜。“除了工作有点辛苦,生活还是很满意的,很悠闲,老师、同学和朋友经常过来看我,在这里我还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转眼间,已经过去了10年。

10年,游埠酱坊的变化很大,从原先经营不善到现在酱油供不应求,酱坊也成了游客打卡地。变化的还有陈凌,她从对酱油一窍不通变成了做酱油的老师傅,还教会了丈夫做酱油,并且收了徒弟。

过去,兰溪三伏酱油名气十分响亮。清末、民国时期,与金华火腿、金华酒齐名;1939年,还荣获了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游埠酱坊创办时,头块招牌名叫“方豫丰”,也叫“伏天泰”,当时卖得最好的就是三伏酱油。

酱香不怕巷子深。随着游埠古镇旅游业的日益火热,再加上三伏酱油自身的好品质与积攒的好名气,游埠酱坊的生意越做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