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5日 

第02版:要闻

兰溪市人大代表段知壮——

以“法”惠民践初心 履职尽责促发展

基层人大,始终承担着促进普法教育和检查监督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责任。作为兰溪市人大代表、行知学院法学院院长,在履职过程中,我时常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聚焦法律方面的相关问题,推进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

在法律工作中,普法教育是重要的议题之一。因而,我曾在市第十七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提出“关于进一步完善‘八五’普法工作的建议”,其中特别提及普法工作的指向性与专业性是影响普法成效的重要因素。即面向什么样的对象,需要普及什么领域的法律知识。

法律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概念体系,即便是专业法律工作者,也往往存在自己擅长亦或薄弱的领域。兰溪“八五”普法规划曾明确指出,要“根据妇女、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等群体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体量大且分类细的普法人才储备库的建设,是普法工作的必要基础。

面对人民群众纷繁复杂、各式各样的法律咨询需求,除了那些具有普遍性的法律知识之外,专业性的问题更需要专业人士予以处理。比如,市司法局与行知学院法学院合作共建了浙江省第一批法律援助工作联系点,发挥高校的法学理论专业优势,与实务部门通力合作,有针对性地完成和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公益服务工作。

更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专业法律人士,一些群众对于法律的“立、改、废”并没有那么关注,因此,很有可能在他头脑中一个原本印象极深的法律规定已经在实践中发生了转变。

简单来说,普法工作的重点无外乎“内容”和“形式”两个关键词。从我个人的工作经验来看,在普法工作的内容方面,更倾向于打破专业部门法的壁垒,尽可能地从法律理念与法律价值层面入手。比如,“以案说法”之类授课技巧,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社会群众的法律兴趣。当下的许多短视频中,还出现了法律情景剧等更喜闻乐见的普法宣传形式。一些引起社会广泛讨论的影视作品,也能说明这个问题。比如,今年贺岁档的《第二十条》,自媒体网络平台上更多的讨论并不是正当防卫的法律适用标准,毕竟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事实认定要比文学化的情节渲染审慎得多,大家关注更多的是司法裁判结果是否能够符合广大社会民众的朴素正义观。

如何学习宪法便是一个极佳的切入点,“一字不差”生硬地背诵宪法条文固然意义非常,但透过具体的条文去理解我国宪法背后的精神和理念,则更能提升一个人的法律素养。我在自身的教学工作中也曾尝试实践这一理念。比如,在《法理学》《法律辩论》等课程的具体教授过程中,我以法学经典虚拟案例“洞穴奇案”作为基础,结合当下在青年群体中较为流行的“剧本杀”游戏形式,自行创设具有法律关系的各具特色的角色任务剧本,进而使学生在游戏中通过代入角色而感受法律规定背后的学理意涵,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法治体系的整体性。围绕普法工作,市司法局还与行知学院法学院获批建设省级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依托该平台,我们先后开展了包括“青春逐梦,共话法治”等一系列品牌性、标志性活动。其中,在亚运会法律知识线上竞答活动中,被省普法办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面向人民群众,学习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养,贯彻法律理念”,既是我国基层人大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社会基础。作为一名法律专业的基层人大代表,“普法”工作,我永远在路上。

记者 吴金泓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