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1日 

第07版:万象

从泥土到文字,初中没毕业的她写出两本书

出身贫寒,16岁辍学,16年没碰过书本,独自撑起一个家庭,35岁发表文学处女作,从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她叫单小花,宁夏西海固的一名农村妇女,她说“文学不仅给了我精神的力量,也改变了我的生活……”

以前的单小花并不爱笑。1978年单,小花出生在宁夏西吉县一个叫“麻地沟”的村子,家人为她取名“小花”,是希望她能够像小花一样向阳生长、绽放自己。然而,单小花读初二时当地连续两年干旱,地里颗粒无收,她和当地的很多女孩子一样为了生计被迫辍学,在家人的操办下早早嫁了人。

作为一名农村家庭妇女,单小花每天起早贪黑,生儿育女,养牛喂羊,2012年时丈夫背井离乡杳无音信,她又挖药材、捡破烂、抱砖头,大事小事一人扛,饱尝了人间的辛酸。“生活的不如意使我感到有很多话要说”,她找来孩子用过的作业本写日记,很多字不会写只能用拼音代替,甚至写了不少错别字,每次写完之后她都感觉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后来,单小花重病住院,觉得自己熬不过去了,便给女儿写下一封离别信,恰巧信被主治医生马军看见了,建议她去西吉县文联积极投稿。单小花将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口口》投了出去。一星期后,文章发表了,单小花拿到了300元的“巨额”稿费,当时靠打零工,她一天只有20多元收入,这笔稿费是一种极大的认可与鼓励,“可以说文学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不再‘哭哭啼啼’,给自己取名‘笑笑’”。

自那以后,单小花一有空就读读写写,“我对文学好似上瘾了一样,陷入一种痴狂的状态”。家里的狗、牛,地里的玉米、洋芋,干活的人们都是她创作的灵感,有时夜里三四点灵感来了,她也会立马起来搞创作。

41岁时她出版了第一本书《苔花如米》,“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藓长在没有阳光的地方,青苔花也很小,但毫不自惭形秽,而是像牡丹一般充满自信地绽放自己的个性,“我们会勇敢地绽放自己,活成属于自己的一朵小花”。

四年后她出版了第二本书《樱桃树下的思念》,“一个个勤劳、朴实、坚韧的平凡人生给了我最深刻的启迪和战胜困难的足够勇气”。

“我写作从来不是为了成为大作家、获得多少奖,只是把生活中的美好、感动记录下来就够了”。单小花说到“因为写作我才有幸坐上火车、飞机、地铁、轮船等,才有机会了解社会,走向更远的世界”,如今虽然依旧为生活奔波,但在文学的世界里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芒。

读书写作不仅让单小花变得阳光自信,也带动着她身边的人,四个孩子虽身处单亲家庭,但在文学的滋养下都学业有成、积极阳光。

2020年单小花和几位文友合力开办了公益性质的网络学习班,她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更多人开始文学创作,还教授写作技巧,帮大家改稿、投稿,近日获“骏马奖”的西吉作家马骏也曾是她网络学习班的一员。

在西海固这片质朴的土地上,单小花用她的文字传递着希望与力量,“我们农民不仅能拿着锄头种地,也能拿起笔杆写出好作品”。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