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7日 

第06版:三江口

文章导航

兰溪煲的江湖

在兰溪老饕的认知里,世界上大致只有两种煲,一种是兰溪煲,一种是其他煲。

这种认知的“豪横”,本身也非常契合兰溪煲的江湖气息。在兰溪这座美食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城里,兰溪煲犹如一个身怀绝技的大侠,一出场就惊艳了整个美食江湖。而且,在兰溪包容开放的美食文化中,兰溪煲的滋味,不但没有因各方美食的冲击融合而消失,反倒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强大。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锅兰溪煲的江湖。

(一)

面山枕水,老城余江路一带,是兰溪人喜欢的热闹去处。各家饭店鳞次栉比,暮色四合,人声鼎沸,觥筹交错。小老苏煲庄、小李子煲庄……一桌桌的铁盆,一片片的黑鱼肉,在汤汁里翻滚,此起彼伏,活色生香。

据圈内人说,兰溪煲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圈内人也大多认为,兰溪煲的出现,早于金华煲。当时,春风、金华佬、小李子等一众兰溪老牌煲庄,均聚集在兰江大厦对面的“花园”里。那时的煲庄,都是塑料大棚下的小摊,为半夜未眠的客人提供宵夜。

兰溪煲的江湖,源于煲的种类繁杂。曾有人考究兰溪煲和广东“打边炉”的关系,觉得应该是受了打边炉的影响。打边炉在广东也叫打煲,其实就是广东人的火锅。但大部分兰溪人并不认同,相较于广东打边炉,兰溪煲热闹得多,并且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仔排煲、胴骨煲、黑鱼煲、牛杂煲、鸡煲、老鸭煲、肉蟹煲……在兰溪“吃讲师”的口中,万物皆可“煲”,完完整整一个“美食江湖”的生态。

兰溪煲的江湖,也源于各家独有的“绝招”。兰溪众多煲庄“养刁”了一众食客,要吃黑鱼去哪家,要吃老鸭去哪家,各家各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当时,兰江大桥下煲庄云集,店门口酒旗招展,像极了门派林立、各领风骚的武林。

兰溪煲的江湖,更源于兰溪人的性格。作为因水而兴的码头城市,兰溪人基因里其实潜藏着混合五湖四海的豪放。如最早兰江大厦对面和火车站广场的煲庄,彼时客自八方来,热情的兰溪人相约吃煲,点上一只砂锅,就着云山扎啤或芥子园黄酒,烟火升腾间,一笑泯江湖。及至后来在浮桥上摆摊设煲,凭水临风,对月举觞,那更是另一份豪情。

(二)

兰溪煲的江湖里“门派林立”,但说起当初有着“少林武当”一般地位的,则不得不提今年已经66岁的杜杭林。他也是不少兰溪煲店公认最早做煲的餐饮人,也正是他,让黑鱼煲成为兰溪美食界的传奇。

杜杭林1976年开始学艺,60岁告别后厨,在美食江湖里数番起落。“当时的煲,种类并不多。只有老鸭煲、牛杂煲、鱼头煲,吃老鸭煲的人居多。”据杜杭林回忆,1987年左右,兰溪人开始出摊做煲。到了1997年,在火车站前的大广场上,晚上有十来家做煲的摊位。

那时,吃煲是一件“荣耀”的事,是过后好几天的谈资。

三年后,这些露天煲庄提档升级。煲庄各自选择店面,散落到兰城各处。2004年,溪西桥头煲庄建成,做兰溪煲的店家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兰溪煲生意最火时大约是2009至2011这三年。在这期间,有的煲庄一天要做80至100桌,客流五六百人。2011年之后,客流渐渐变少,做煲的店家也开始散布在城市各处,有不少慢慢集聚到了余江路。

兰溪煲的吸引力究竟在哪里?有人总结,首先是味道非常独特。每一种煲的搭配都不一样,但都是恰到好处。如胴骨煲,有白汤和红汤两种。白汤熬制费时费力,需用慢火炖两个多小时,出锅时鲜、香、浓便扑面而来。除了大根大根的胴骨,配菜也十分讲究,山药、冬瓜、千张、萝卜都口味清淡,不抢汤汁的风头,却极大解消了胴骨的油腻。

其次是技法颇为精良。以黑鱼煲为例,要将黑鱼批去脊骨、胸骨,再把黑鱼肉斜批成半厘米厚薄的鱼片。这一技法看似简单,实则非常考验刀工。好的刀工,生鱼片薄如蝉翼,而且少有鱼刺。生鱼片用番薯粉加料上浆,用适量的浆汁将鱼肉包围,保持鱼肉的紧致和Q弹,然后加配菜、油炸的鱼骨,与高汤炖煮。待到鱼肉翻滚之时,便可起锅入盆,放上辣椒与小葱,浇上一勺热油,盆中瞬间又沸腾了一次,起锅上桌,油香、鱼香、葱香一路迎面扑来。

最后是氛围充满烟火气。比如热闹,在兰溪,小老苏、小李子、老杜、排骨、龙方等老字号生意不要太好。节假日期间,店门前有大堆人排队等候翻桌。比如烟火气,店里人声鼎沸,有时挤得肩挨肩坐。小砂锅改良成了铁脸盆,让不少来兰溪探店的网红讶异。比如怀旧风,排骨煲庄老板金锡平是杜杭林的徒弟,仿佛为了纪念过往时光,煲庄仍沿用上世纪那种小桌椅,只是煤炉不再。比如粗犷风,吃胴骨煲时,人人撸起袖子,抡上一根,脑袋以各种姿势啃骨头,啃得差不多了,便进入了最有仪式感的环节——将吸管插入骨中,细细吸吮着,能吸出一大口骨髓来,那便十分满足了。

(三)

兰溪煲有不少“老字号”,都经历过由“摊”到“店”,由小到大的历程。这些“老字号”,基本上都在兰溪煲的江湖里经历了二三十年的风风雨雨。

“以前那真是人气爆棚,10斤的扎啤在旁边一放,尽显豪迈。”龙方煲庄“掌门人”陈龙方说,兰溪煲的兴起与当时的环境有关。那时,拖家带口外出就餐还不像现在那么普遍,而兰溪煲的便捷和美味填补了这一空白。

像陈龙方这样守着老店的,还有小老苏煲庄的苏旭坚。60多岁的苏旭坚已经跟兰溪煲打了20多年交道,深知做这门生意的艰辛。今年春节,小老苏只打烊了三四天就开门营业,他说有很多兰溪人回来,都喜欢尝尝家乡的味道,这也是乡愁的味道。“我打算今后就守着这家店,直到自己干不动为止。”苏旭坚说。

除了坚守,还有传承。在溪西的老杜煲庄,受到老板杜卫青影响,美食是儿子杜思跃的一大爱好。“我喜欢烧菜,研究不同的菜系,根据现代人的口味,改良传统的味道。”小杜从厨师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帮着父亲经营煲庄。

年轻人头脑活络,在日复一日的开门营业中,小杜对兰溪煲有了新的想法。以前兰溪人吃煲的很多,现在不光是兰溪人,外地人也有不少,兰溪煲也成了网络上兰溪牛肉面、鸡子馃之后,名声响亮的兰溪网红美食。看到这一波流量,小杜打算将自家店面扩大,来承接更多的客源。还想把煲庄开到杭州、上海去,让外地的客人也能尝到兰溪的特色煲。

创新让兰溪煲有了新气色。当了30多年“老厨家”的小李子煲庄老板李志忠,热衷于创新兰溪煲。除了自己琢磨出的独特高汤,他还创新出将生粉“酱”好的生鱼片,像火锅里牛羊肉片一样另外添加的吃法;创新出将胴骨红烧收汁成盘上桌啃食的吃法;还在煲庄里做起生蚝等烧烤生意,“一天就可以烤三四百斤,根本来不及烤。”李志忠说。

无论坚守、传承,还是创新,兰溪煲的江湖,一代代的食客“漂来漂去”,最后抵达心灵的,不仅仅是来自舌尖上的热辣滚烫,更是兰溪人生活中的小确幸。

的确,兰溪煲可以慰肠胃,可以解乡愁,可以聚亲情,还可以让人忘却生活中的烦恼与忧虑。套用一部电影的标题,在兰溪,没有一个煲解决不了的事。

执笔 沈冰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