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0日 

第06版:三江口

文章导航

兰溪人与如皋火腿

最近,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六姊妹》中,多次提到金华火腿。比如,第十四集一开场,就出现了剧中人物欧阳宝、何家艺夫妻“专门从上海弄回来的”一条珍贵的金华火腿。

金华火腿闻名遐迩,也是影视剧里的常客。前年,在《显微镜下的大明》里,戚薇扮演的金安府女老板丰碧玉,刚一出场,就抡着一条结实的火腿,击翻一众壮汉。而在去年初大热的《繁花》中,“小宁波”“魏总”等人都提着金华火腿送礼,可见金华火腿的“排面”非凡。

兰溪也是金华火腿的产地之一。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兰溪人和“中国三大名腿”之一的“如皋火腿”之间的故事。

(一)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遭遇,与外地人提起金华时,他们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金华火腿”。

火腿,可以说是金华最负盛名的特产。但金华火腿所指的金华,其实应该是古时的“金华府”。因此,金华火腿各产地之间也都有类似的“古话”,如“金华火腿兰溪出,嘉兴粽子兰溪式”“金华火腿出东阳,东阳火腿出上蒋”“金华火腿出义乌,义乌火腿出田心”之类。

金华火腿历史悠久,在唐代即有记载。唐开元《本草拾遗》中写道“火腿,产金华者佳”,表明金华火腿在唐代已小有名气。而在民间传说中,金华火腿的由来,则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有关。相传宗泽凯旋时,乡亲们用盐腌制猪腿让其慰劳将士。宗泽将此献给康王赵构,因腌制的猪腿色红似火,赵构便御赐“火腿”之名。

到了元代,相传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将金华火腿的制作方法传至欧洲,成为欧洲火腿的起源之一。明清时期,金华火腿被列为贡品,并远销海外。

金华火腿不仅美味,也流传着不少趣事佳话。苏轼作为“资深吃货”,在《格物粗谈·饮馔》中记载了火腿的储藏方法:“藏火腿于谷内,数十年不油。”明末文学家张岱赋诗盛赞火腿:“至味惟猪肉,金华早得名。珊瑚同肉软,琥珀并脂明。味在淡中取,香从烟里生。”袁枚在《随园食单》卷二“特牲单”中收录“火腿煨肉”“蜜火腿”多道火腿菜谱。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八十七回写林黛玉病后食“火肉白菜汤”,展现金华火腿的滋补功效。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追忆品尝火腿的场景:“瘦肉鲜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佐酒下饭为无上妙品。”“火腿”也是鲁迅日记里的“常客”,其中有写“往中央公园小步,买火腿包子卅枚而归”。这一气就买30个的火腿包子,让人不禁浮想联翩。

(二)

金华火腿、如皋火腿和宣威火腿是“中国三大火腿”。金庸在《鹿鼎记》中曾提到宣威火腿——韦小宝为讨小郡主沐剑屏欢心,命御厨房准备了云南菜,其中宣威火腿被描述为“鲜红喷香”,并夹起火腿在小郡主嘴唇上反复擦拭,直至“擦得满嘴是油”。

除了宣威火腿,金庸对其他火腿也有表述。在《射雕英雄传》中,金庸虚构了一道以火腿挖洞盛豆腐丸的奢华菜式“二十四桥明月夜”。这一菜式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有人认为金庸是浙江人,这里的火腿应该是指“金华火腿”。而有的人则认为,“二十四桥明月夜”描写的是扬州,这里所说的火腿应该是同属江苏的“如皋火腿”。

产自江苏如皋的如皋火腿,选用当地“东串猪”的后腿,制作周期约10个月,发酵周期五六个月,特点是瘦多肥少,红白相间,肉质致密结实,外形呈竹叶形或琵琶形,咸香适口,风味独特。

如皋火腿和金华火腿貌似没有交集,但仔细考究,它与兰溪人颇有渊源。这就不得不提及连接兰溪、如皋两地的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戏曲家、美食家、养生家——兰溪人李渔。

明万历年间,来自浙江兰溪医药世家的李渔家族,与诸葛文庆携手在扬州府如皋县鱼市口的繁华地段,开设了一家名为“实裕堂”的药行。这里,不只是救死扶伤的神圣之所,更是如皋火腿孕育萌芽的温馨摇篮。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如皋这片往昔安宁祥和的土地,不幸被疫病的阴霾层层笼罩。相传心怀济世宏志且对药王孙思邈敬仰有加的李渔,通过钻研医书,从古老的《千金要方》中觅得食疗的灵感。他大胆尝试,选用金华火腿,为病患们精心烹制了“火腿八宝粥”与“火腿鲜笋汤”。令人惊喜的是,这些食疗方法成效显著,尤其是对于小儿,效果更是超乎想象。自此以后,“金华火腿”便正式成为实裕堂的一味良药。

(三)

历史的画卷缓缓展开,续写着传奇篇章。

《江苏地方志》有文记载,到了清咸丰初年(公元1851年),兰溪的火腿技艺大师独具慧眼,相中了如皋特产“东串猪”,历经无数次的尝试和精雕细琢,成功创制了风味独特的“如皋火腿”,并在如皋城北开设同和泰腿栈。从此,如皋火腿产业正式扬帆起航。

到了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近代实业家、教育家的如皋人沙元炳开设了广丰腌腊制腿公司,并特意聘请兰溪的资深师傅来如皋坐镇。在师傅们匠心传承与严格把控之下,如皋火腿在众多国际国内博览会上大放异彩,屡获殊荣。

到了2023年11月20日,“如皋火腿”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在如皋火腿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有兰溪人的影子。事实上,在推进食品产业发展的历程中,兰溪人不仅铸就了如皋“实裕堂”,还有嘉兴“五芳斋”、上海“万有全”等多个百年老字号。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在兰溪本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老字号食品似乎却难得一见,这着实令人深思。

这两年,我省出台了《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高水平传承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举措》《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引领并推动地方政府推出“一业一策”,以高质量推进食品产业的发展。让人欣喜的是,在李渔文化标识地打造过程中,“李渔家宴”“瀔溪春金华酒”“芥子园花茶”“且停亭杨梅酒”等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的范例不断涌现,期盼它们蓬勃生长、再铸辉煌,成为“兰溪人经济”的全新动力、“地瓜经济”的新质生产力,为兰溪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

执笔 徐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