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机械手表拆下来有无数个细小零件,光是机芯就有200多个零部件
匠人贾祥茂:修表要“坐闹市而心不乱”
记者 徐 填
上世纪70年代,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被称为家庭“三大件”。其中,手表更是被视为身份的象征,技艺高超的修表师傅也因此风光无限。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修表这一行当似乎渐行渐远,成为了不少人流淌在时光里的记忆。
近日,记者在兰溪市永昌街道的祥茂钟表配锁店看到,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临街店面,一个玻璃柜隔出了店主贾祥茂的专属工作区,一张历经磨砺的老木桌,一盏昏黄的小台灯,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时钟,柜内陈列着各式手表,桌上放有齿轮、表针、镊子、螺丝、剪刀、放大镜等配件和工具,而贾祥茂正端坐在桌前,眼皮夹着目镜,手执镊子,轻巧地从油渍中拾起齿轮,精准地嵌入机芯之中。经过他熟练而沉稳的动作,停滞的表针重新跃动。
贾祥茂是永昌新村人。“我从19岁起就接触这个行业,到现在已经41年了。”回忆起往事,贾祥茂感慨道:“修表要做到‘坐闹市而心不乱’。一块机械手表拆下来,有无数个细小零件,光是机芯就有200多个零部件。没有眼力、手力和耐心,就干不了修表的活儿。”41年来,贾祥茂修理过的钟表数以万计,他接过手表一看,就大概能判断问题出在哪儿。
在贾祥茂看来这门留在旧时光里的老手艺,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随着时间的流逝越陈越香。贾祥茂说,如今,手表已从实用性向装饰性转变,好多年轻人戴表图时尚,一坏就扔了,能拿到店里修理的表,对主人来说肯定有着特殊的意义。只要有人上门找他,他都尽全力去修。
除了修表,贾祥茂还给人配钥匙。采访期间,一位70多岁的老人前来配钥匙,贾祥茂接过老人手中的钥匙,仔细查看后,拿出一枚配对的钥匙放入配钥匙的机器,熟练地比对齿口,来回调整机器齿轮。
贾祥茂说,以前配钥匙要先用游标卡尺测量母钥匙和钥匙坯子的长短薄厚,再用扁锉、圆锉、长锉、短锉等工具进行加工。“以前一锉就要锉上2个多小时,现在只用两台机器,一般的钥匙几分钟就好了。”贾祥茂说。虽然机器已代替传统配锁工艺,但贾祥茂依然坚持先测量,再用机器加工的流程,以保证钥匙的精度。
41年来,贾祥茂始终坚守在店铺里,从未放弃对修锁配钥匙技艺的探索和学习。他对这门手艺的热爱,已经从最初的养家糊口转变为对每一件“作品”的精心打磨。“如今,密码锁、指纹锁、感应锁逐渐代替了传统锁,配钥匙的人也少了,这个手艺活估计要失传了。”贾祥茂苦恼地摇头,愿意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他也没有徒弟。“干到干不动为止,只要我还能修,我就会一直做下去。”贾祥茂说。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想将手艺做精,必须不断学习。随着新型锁具的不断涌现,钥匙的种类也日益繁多。贾祥茂表示,只有不断研究新设备、新技术,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这个行业中立足。在这个变革的时代,贾祥茂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店铺,用他的双手和技艺,延续着这份执着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