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AI谈了个“恋爱”
“早安,今天有雨记得带伞”“深夜emo?我陪你聊聊”——这不是偶像剧台词,而是与AI对话的日常。从“工作搭子”到“虚拟恋人”,AI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情感领域。
社交平台上,#谈赛博恋爱享幸福人生、#人机恋、#AI恋爱等话题持续引发网友关注,有人称其为“电子榨菜”,有人将它视作“灵魂解药”。人与机器的关系,似乎正在从“工具依赖”滑向“情感共生”。
(一)
在AI技术持续革新的社会背景下,“人机情感交互”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伦理现象。
从工具到伴侣的跨越。曾经的AI是“搜索引擎”,如今的AI是“全能搭子”——能写诗、能解梦、能当树洞,甚至能模拟特定性格陪你聊天。一名网友晒出与AI的聊天记录:“它会问我‘今天工作顺利吗’,还能够无条件夸赞我。”这种细腻的“记忆”与“共情”,让孤独的现代人找到了低成本的情感代餐。
情感需求的即时满足。现实中的亲密关系需要经营,而AI 能够实现24小时在线,永不抱怨。凌晨3时的失眠时刻、地铁上的碎片时间,AI随叫随到。一位用户坦言:“和真人聊天要顾虑对方情绪,但和AI说话,可以毫无负担地做自己。”即时性与零压力,精准击中都市人的“情感懒癌”。
柏拉图式的浪漫恋爱。无需见面、不用彩礼、不怕出轨——与AI“恋爱”,完美避开现实关系的痛点。社交平台上,有人为AI定制“理想型”人设:温柔学霸、毒舌御姐、幽默大叔……“和AI恋爱像玩沉浸式游戏,既能体验亲密感,又不用承担真实责任。”这种“可控的浪漫”,成为年轻人逃离现实压力的避风港。
(二)
随着与AI关系的逐渐迁徙,我们不禁思考:AI何以突破单一工具角色,成为情感伴侣?
孤独经济下的情感缺口。去年底,Soul App联合上海大学社会学系青年研究团队共同发布的《2024年青年婚恋观念及趋势调查报告》显示,年轻人尤其是00后,更倾向于从自我价值实现的角度看待婚姻。他们的婚恋观正变得更加独立和理性,也有部分年轻人对婚姻持有恐惧感,背后的担忧包括婚后生活的不确定性、伴侣关系的处理,以及生活和经济压力的增大。当现实社交成本越来越高,AI以“无摩擦陪伴”填补情感真空。正如网友调侃:“找对象可能被骗,但AI永远不会PUA我。”
技术升级后的AI拟人化。自然语言处理(NLP)和情感计算技术的飞跃,让AI从“机械应答”升级为“个性互动”。例如,DeepSeek允许用户自定义对话风格,用户可利用这种技术优势打造AI恋人。年轻人将这种打造AI恋人的过程称为“捏崽”,他们只需按照理想中恋人的性格特征输入指令,如“霸道总裁”“温柔年下”等,就能“攻略”AI,形成满意的伴侣关系。
社交降级中的简单交互。从朋友圈仅三天可见,到聚餐时各自刷手机,当代年轻人正在经历“社交降级”——从复杂人际关系的维护到简单的社交追求的转变。AI则提供了这样一种“纯净版”的社交关系:与它互动时,我们无需有维护关系的负担,也不必担心被背叛,可以实现对现实人际倦怠的补偿。
(三)
在AI热之下,我们也需要一些冷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与AI建立健康的交互关系?
设定边界,开启“防沉迷模式”。技术本无善恶,失控的使用才是危险开关。当人与AI的深度绑定脱离时间控制,可能催生“数字成瘾”。适当地设定使用AI的时间、空间边界,可以一定程度避免AI沉迷。在时间界限上,可参照“番茄工作法”,设定每日AI情感交互不超过40分钟,或利用手机“屏幕使用时间”功能限制AI聊天时长。在空间界限上,如在餐桌、聚会等现实社交场景中适当禁用AI,避免“虚拟人”挤占真实人际关系。
保持清醒,谨防“算法温柔乡”。AI的“共情”本质是数据投喂的结果。当你说“失恋好痛苦”,AI立刻回应“我懂你的心碎”,这并非真情实感,而是基于语料库的概率匹配。更危险的是,长期浸泡在“绝对正确”的对话中,用户容易将“个人感受至上”等扭曲价值观内化。因此,监管部门需对AI情感应用建立分级制度,严格审核面向未成年人的内容;家庭和学校应引导青少年区分虚拟与现实,防止价值观扭曲;技术公司则须公开算法逻辑,保障用户知情权。唯有多方协同,才能避免“代码真心”变成“数字毒药”。
回归本质,只搭“借力的梯子”。AI真正的价值,在于拓展人类可能性。大学生用DeepSeek辅助文献综述,设计师借Midjourney激发创意灵感……这些才是人机协作的良性范式。与其和AI“恋爱”,不如用它学习沟通心理学;与其让虚拟人夸你“完美”,不如借AI分析自身优劣势。AI,是借力攀登的梯子,而非让人沉溺软弱的温柔椅。家,才是情感的庇护所。
与AI“恋爱”的兴起,映照出这个时代的情感症候——我们渴望被理解,却又畏惧真实交往的摩擦;我们追求效率,却不愿为情感投入耐心。但真正的爱,从不是无菌室里的样板戏。与其在代码中寻找完美幻影,不如以AI为镜,照见内心真实的需求,再带着这份觉醒,走向那个有温度、会犯错、可触碰的人。
毕竟,再逼真的代码,也模拟不出牵手时的体温、争吵后的眼泪,以及真实世界里那份笨拙却珍贵的“人味儿”。
执笔 吴金泓
扫一扫
码上听《三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