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守护就医“最后一公里”
陪诊师渐成养老服务新行业
预约、挂号、分诊、拿药……不少人一去医院就忙得晕头转向。
这两年,有不少地方探索陪诊服务,有医院在院内专门设置陪诊岗位,也有第三方机构提供此类项目,温暖守护就医“最后一公里”。
网上预约 院内陪诊实现“丝滑”就医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助力老年人便利就医成为各方思考的问题。
陪诊作为一种新兴服务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小到为患者取号、陪同看病、代取药,大到与医生沟通、跨城市代问诊,陪诊师几乎可以协助病人完成就诊全流程。
近日,兰溪市人民医院以患者需求为核心,推出“陪诊服务”,用专业与温情化解就医难题,为患者打造安心、便捷的就医体验。
市民王阿姨今年70岁,由于身体原因需要经常去医院看病,但儿子因为工作忙,有时候没法陪她去医院,每次挂号、就诊,拿着一堆化验单跑上跑下做各种检查,王阿姨都感到非常疲惫。
最近,王阿姨的儿子从网上预约了一名陪诊护士。在陪诊护士的帮助下,王阿姨通过自助机器顺利取号,随后被引领到相应科室看诊,办理手续和取药,整个就诊流程高效顺畅。“年龄大了腿脚不方便,对医院也不熟悉,有个人陪着帮着,心里踏实多了。”王阿姨对医院提供的陪诊服务表示赞许。
“医院陪诊队伍经过专业培训,精心挑选。这些陪诊护士不仅能够帮助患者处理复杂的手续,还能与医生进行有效沟通,并在情感上给予患者支持。”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杨小玲表示,陪诊服务是一种“一对一”的专属陪伴,从预约挂号、就诊引导、检查陪护到取药送检、办理住院手续等,全程陪伴在患者身边,帮助他们解决“找科室难、行动不便、流程复杂”等问题。
记者走访后了解到,陪诊市场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火热态势。尤其是在全国医疗水平发达的北上广深等城市,纷纷迎来陪诊师的“涌入潮”。来自企查查的数据显示,陪诊市场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14年以来,我国累计注册1048家陪诊相关企业,其中超七成为2022年以来注册。2022共注册241家陪诊相关企业,超2021年同期的10倍以上,达近十年注册量增速峰值,2023年,我国陪诊相关企业注册量同比增加59.8%至385家。
另一方面,庞大的老年人群体也为陪诊服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3.1亿人。
杨小玲表示,人口老龄化是陪诊市场兴起的原因之一。老年人越来越多,加上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长大后往往只剩下老人独自在家。这些老人不仅行动不便,也难以适应医院数字化的就医流程。
就业新机遇 互联网成主要获客渠道
近几年,随着市场需求增加,不少年轻人选择从事陪诊师这一职业。“网络上有许多传闻称陪诊师工作轻松、月入过万。实际上,陪诊师的收入取决于服务的单量,并且这一行业需要极高的自律。”28岁的小李告诉记者,她从护理专业毕业后,已经担任了半年陪诊师。据小李介绍,互联网平台已成为她获取客户的主要渠道。记者在其抖音平台评论区看到,许多市民咨询如何收费、能否挂指定的专家号、如何成为陪诊师等问题。
记者在某平台搜索“兰溪陪诊”关键词,发现有许多用户发布了相关的陪诊信息,除了陪诊,他们还提供跑腿、代问诊、代买药等服务。采访中,许多人认为陪诊为自己打开了一个就业新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在闲鱼、小红书等互联网平台上发布陪诊信息,并不需要提供职业证明或相关审核。在闲鱼社区信息发布规范中,禁止发布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类的相关内容,但并未对陪诊行业作出要求。患者无法判断陪诊师是否具备医学常识、急救知识、医疗相关等工作经验。
此外,在58同城等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上,许多家政公司也推出了陪诊服务。记者以陪诊师的身份了解到,大部分家政公司对陪诊师没有专业要求。“我们这里的许多陪诊师之前是月嫂、保姆,只要你有健康证就能来我们这里当陪诊师。”一位家政公司的负责人说。
新职业呼唤新标准新规范
事实上,现在要找到一名资质靠谱、具备相应专业知识的陪诊员,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陪诊员”“陪诊师”这一职业尚未被收录在人社部公布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当前很多人找陪诊员的渠道主要是网络平台或熟人、病友的介绍,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良莠不齐。关于老人就医陪诊,网上也流传着三大顾虑:怕遇到医托、怕钱财被骗、怕不够专业。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和老人就医需求增长,陪诊服务作为医疗体系的重要补充,亟须走上规范化、专业化发展之路。如何构建规范的陪诊服务体系,让“老有所医”更具温度与质量,成为普遍关注的议题。
相关业内人士表示,要让“陪诊服务”这一新兴职业行稳致远,亟需为其撑起一把“规范伞”。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为“陪诊服务”完善行业规范和标准,包括设置准入门槛、持证上岗、规范收费标准、建立备案登记制度等,让其有“规”可循,有“标”可依,对“标”服务。另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应尽早把“陪诊师”纳入新职业分类当中来,并按照相关的行业要求予以规范指导和严格管理,促使其在规范中有序、健康、良性地发展。
为了规范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民政部曾联合多部门出台措施,提出“培育专业助医组织和队伍,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取号、就医陪同、代取药品、代办缴费等助医服务”,各地也通过不同的模式对陪诊师行业进行规范管理。
比如,就在今年2月,上海市民政局出台《上海市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根据方案,一些试点地区实行陪诊师持证上岗,还有试点地区建立了陪诊预约平台,方便老人和家属预约服务。
同样,“陪诊师”也需提升自身医疗知识素养。在提供陪诊服务的过程中,如果陪诊师能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引导和帮助患者“精准诊疗”,就可以避免因“无头苍蝇式”的盲目就诊服务,而导致延误就医就诊,致使陪诊服务的质量大打折扣。
记者 蒋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