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达人吴承俭——
“用最普通的材料,做最精美的艺术品”
记者 徐 填
导报讯 “鸡蛋壳的挑选是很讲究的,颜色不能太深,不能太浅,蛋壳厚薄要恰到好处,色泽均匀统一,这样成品才会更美观。”近日,记者来到兰溪市民吴承俭的家中,看见他正用胶水将淡黄色的蛋壳粘在木龙身上,全神贯注地做着他热爱了20年的手工艺。
80后的吴承俭,从小对绘画和设计情有独钟,求学时特意去学习古建筑雕刻。28岁时,他去巴西做外贸生意,在巴西认识的人不多,当地治安也不好,晚上基本在宿舍里度过。从那以后,他每天晚上的娱乐就是用一支画笔、一把铅笔刀搞创作,每天至少花费4小时,这一做就是整整10年。
说起龙宫的创作过程,吴承俭坦言,需要用心、细心、耐心“三心”并用。先用铅笔刀把木头雕刻出手掌般大小的龙身,再把精心挑选的鸡蛋壳弄成片状,用胶水粘到龙身上当作鳞片,接着制作龙上方古建筑的部分。
“这部分才是重头戏,也是最难的地方。这建筑不仅又小又细,而且还要用榫卯结构来实现门窗的开关。”吴承俭边介绍创作步骤,边用手打开建筑的两扇门向记者展示,“用小夹子逐粒排列奇亚籽,将它们粘在屋顶上做瓦片,再用金箔漆和红漆上色,最后涂上光亮漆就大功告成了”。
受到粮食砌的影响,吴承俭给自己的手工艺品取名叫“蛋壳砌”。“我在设计图纸时,考虑用什么媒介做出成品,琢磨了很久,后来想到兰溪的粮食砌,以五谷杂粮为材料,通过艺术造型黏合堆砌而成。但我在巴西能找到的适合制作的材料,只有蛋壳和奇亚籽。所以,这10年里的每件作品,都只用了这两种主要材料。”吴承俭介绍,这10年,他一共做了10多件龙宫工艺品,最大的一件作品是28厘米×23厘米×35厘米规格,足足有8公斤重,花费了一年半的时间才制作完成,其余小件的制作也需要花费三四个月。
回国后的10年里,吴承俭常常在业余时间里做一些艺术品,最近在制作一条龙,用生活里常见的钢丝和锡纸胶带等做龙身,用彩纸做龙的鳞片等。
“我的作品都是手工活,用平时生活里最普通的材料,做出最精美的艺术品,这是我生活里面的一种乐趣。”吴承俭说,现在做粮食砌的人少之又少,为了持续这20年的热爱,他会在这个领域一直琢磨,一直创新,在作品中融入现代元素和审美观念,提高公众对它的兴趣和认知度,让这一传统手工艺品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的人关注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