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7日 

第06版:三江口

从“百里徒步祭英烈”中看见什么

4月3日清晨4时50分,宁夏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学的1600名学生从学校出发,徒步前往54公里外的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在那里长眠的391位烈士,直到晚上8时左右才返回学校。像这样从天亮走到天黑的“百里徒步祭英烈”活动,这两所学校已经坚持了整整30年。近些年,这一活动每年都会引发热议,相关话题甚至冲上热搜。不少网友称其为“行走的思政课”,表示“这才是该有的教育,看得泪流满面又热血沸腾”。那么,“百里徒步祭英烈”活动为何能引爆全网,引发大家的共鸣?我们从中看到了什么?

一、这是一次身体的跋涉、自我的挑战

15个小时,54公里,8万多步……当这样一组数字集中到一名中学生身上,绝对称得上是一次身体的极限挑战。

为何要让学生参与这样的自我挑战?首次组织活动的时任固原二中校长章宏表示,初衷就是要让孩子们“吃苦”,让他们感受到先辈们是怎么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

尽管“吃苦教育”一直是颇具争议性的话题,但多数家长和网友认为,像这样“不忘来时路”的“吃苦教育”可以有。这种长距离、长时间的身体跋涉,与特意让孩子吃差的、穿不好的、用不舒服的“没苦硬吃”不同,考验的是艰苦条件下,甚至是恶劣环境下,孩子们如何克服困难、适应环境、战胜自我。这种“苦”,能强大孩子的内心,是“苦其心志”的苦,有利于培养其抗挫折能力、顽强的意志力和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能力。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近年来,虽然中小学校“重智轻体”的现象有所改善,但受学业压力大、锻炼时间少、沉迷电子产品等各种各样因素影响,“小胖墩”“小眼镜”问题及“脆皮学生”现象仍引人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样“苦其心志”的经历,显得更加有意义。

二、这是一次意志的磨炼、青春的蜕变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这条“百里徒步祭英烈”之路,既有陡峭的黄峁山需要翻越,也有砂石遍布的沟壑需要跨越,有的年份甚至还要顶风冒雪。这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早已超越体能的挑战。2023年4月1日,弘文中学学生王凯鑫因鞋子磨脚落后于队伍,当家长志愿者提出用车载他时,他却掷地有声地回应道:“如果这次退缩,以后遇到困难都会退缩。”

不轻言放弃,这何尝不是意志的磨炼、青春的蜕变。

在兰溪,锦绣育才中学也有类似的“意志磨炼”。每年春秋季开学第一天,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开展全程约12公里、用时近3个小时的开学毅行活动。这堂“开学第一课”,如今也已坚持了五六年。说起初衷,学校负责人同样提到了关键词——意志磨炼,称毅行活动“既是意志的磨炼,亦是心灵的旅行”,同时也是“以一种更加接地气方式开展的思政教育”。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人的一生,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和挑战。能不能迎难而上,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强的意志。“百里徒步”也好,“12公里毅行”也罢,它们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坚持到底,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种意志上的磨炼,是课堂和书本无法比拟的。也正因为如此,有学生才会感慨:“有过这样一回,我长大了。”

当然,意志的磨炼,也需要合适的载体。大多数时候,“沉浸式体验”永远要比“填鸭式说教”效果好。因为,有的路必须用脚步才能丈量。坚持走下去,本身就是最好的抵达。

三、这是一次精神的传承、心灵的远征

我们慎终追远,缅怀英烈,就是为了更好地铭记英雄、传承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任山河烈士陵园长眠着391位烈士,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1995年开始的“百里徒步祭英烈”活动,既是一次红色的洗礼,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更是一次心灵的远征。

“一次刻骨铭心的行走,胜过一百次空洞的说教”,很多时候,讲再多的先烈事迹、说再多的英勇故事,都不及纪念碑前的一次瞻仰、烈士墓前的一次缅怀。当课堂上的历史事件具化成眼前的一座座墓碑,即便生活在和平幸福年代的当代青少年,也会深深感受到青山翠柏间那股凛然之气、那束信仰之光。

这些天,兰溪许多学校都在开展各种形式的祭扫先烈活动,让学生在缅怀中传承红色基因,在致敬中赓续红色血脉,在追忆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感悟中汲取奋进力量。

这,便是心灵的远征。

固原师生用最朴素的方式证明:真正的教育从来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的点燃。愿我们身边也多一些“百里徒步祭英烈”这样的活动,多一些“行走的思政课堂”,哪怕吃点苦、受些累,也要让自己“眼中有山河,心中有家国”。

执笔 陈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