垷坦村村民自发筹资50余万修缮1.6公里登山石阶
是古道,也是“便民道”“希望路”
春天的白露山焕发新生,一条由兰溪市女埠街道垷坦村村民自发筹资50余万元重修的古道,在晨光中熠熠生辉。这条全长1.6公里的登山石阶古道,不仅串联起历史遗迹与秀丽山林,而且成为了当地村民上山农作的“便民道”和乡村振兴的“希望路”。
“小时候跟着爷爷走这条路去赶集,现在带着孙子来登山。”今年72岁的村民童大爷抚摸着古道上新铺的花岗岩石板感慨道。这条通往南宋名臣周三畏隐居地的古道,曾是连接兰溪与建德的要道,后因年久失修逐渐有了荒废的迹象。去年初,在村民的倡议下,重修古道一事在村微信群引发了热烈响应。
垷坦村是中国传统村落,迄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该村是舒元舆的故里,他官至唐朝宰相。这里也是南宋大理寺卿周三畏隐居地,他因民族英雄岳飞入狱而愤然辞职。加上周三畏系北宋文学家周敦颐(号濂溪)后代,垷坦村因此有了“宰相故里,濂溪旧第”的美誉。
当年,周三畏与兰溪人大理寺正范洵共同审讯岳飞。他们均感岳飞实为冤枉,但秦桧却命周三畏诬陷岳飞,周三畏不从,与范洵共同辞官出走,沿钱塘江至兰溪。范洵被秦桧差人赶至严州白石滩杀害,周三畏逃脱至白露山隐居。后来出任金华知府,为避秦桧权势,他隐居白露山南麓,躬耕垄亩,成为垷坦村周氏的始祖。
两位忠臣的传奇故事在村里流芳百世,而这条通往周三畏墓、周三畏隐居地的古道,也成为众多村民的精神寄托。据悉,新的登山古道在原有步道的基础上加以修缮,采用花岗岩作为基底,从垷坦村山脚至周三畏隐居地,全长1.6公里。
据垷坦村党支部书记童小军介绍,该工程从去年11月启动,通过多方努力已基本完工,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村民们重修古道的愿望非常强烈,大家踊跃捐款,多的捐5万、2万,少的也有1000元,总共筹集了50多万元资金。”童小军说。
在修缮过程中,村民不仅慷慨解囊,更自发参与义务劳动。村民吴小玲告诉记者:“很多人主动来帮忙修路、捡垃圾,大家都把这当成自家的事。”
童小军说,如今,修缮一新的古道两旁,枇杷种植园与葱郁山林相映成趣,既方便了村民上山务农,也为该村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
这条凝聚村民心血的登山古道,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唤醒了沉睡的乡村资源,成为垷坦村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本版图文 记者 姜一峰
版式设计 记者 包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