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7日 

第06版:教育汇

​指尖流韵 创意无限

校园“琢玉坊”雕琢学生美的梦想

记者 沈冰珂

导报讯 近日,兰溪市永昌中心小学举行了一场服装走秀活动,150多名学生走上校园“T台”,展示了自己设计制作的创意服装。这些服装大部分是用各种颜色的塑料袋、塑料膜等废旧材料制成。活动结束后,该校美术教师张斐将衣服进行回收,准备再次进行改造展示。

“我们学校有个‘琢玉坊’美术工坊,里面展示了不少学生的手工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用各种材料做成的,像是河边的石头、枯枝、木头,用过的笔、旧纽扣等。”张斐介绍,琢玉坊美术工坊是2019年开设的,最初开设的课程是彩绘石头。“在农村,石头很容易捡到。孩子们在石头上画画,把创意发挥出来。”张斐说。

记者走进琢玉坊,看到靠墙边展示的是一排彩绘石头,上面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有吃竹子的小熊猫,酣睡的小猫,金色阳光下的小乡村……另一边的架子上,小石头也没闲着。圆形的木板上,一颗颗小石头上画着窗户和门,上面用超轻黏土做了飞鸟,周围是稻草,将一幅乡村风景画立体地展现出来。

“我们开设了一个名画系列,像这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就是用写完了的画笔、纽扣、塑料泡沫和超轻黏制作而成的。”顺着张斐的介绍,记者看到,这幅画上的少女的头发用黄色纽扣和黄色的笔做成,头发上的蓝色发带用蓝色纽扣做成,少女的衣服用白色、黄色的画笔拼成,而少女的珍珠耳环,则是一颗大大圆圆的塑料泡沫球,整个画作粘在黑色的底板上,看上去惟妙惟肖。除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墙上还挂着学生模仿创作的《向日葵》《星空》等梵高的名画。

“利用美术工坊的教学,有效弥补了美术课堂上教学时间的不足和空间上的制约。”张斐说,美术工坊创设的课程依托学校特色,又有别于课堂,在美术作品制作中引导学生打开了更广阔的艺术视野,使学生能在课余获得艺术实践体验,轻松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而废旧材料经过学生的艺术创想再度获得了价值,这种艺术创作赋予废旧材料二次生命的欣喜,将影响学生对美、对艺术的价值追求。据了解,该工坊曾获得兰溪市艺术工作坊评比一等奖、金华市优秀美术社团等荣誉。

该校校长徐熊军表示,美术工坊作为美育载体的可持续发展性强、可拓展的文化艺术空间广阔,能激发学生创造创新欲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志趣,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给学生留下难忘的美育印记。

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学拓展性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形式,目前,兰溪约有15所学校建立了美术工坊。美术工坊把静态的作品陈列变成了艺术创作过程的动态展示,以清晰的创作脉络、精彩的呈现形式展现了新时代学生的审美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