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学、益企学、有伴学
兰溪构建“三学”青年夜校立体成长圈
记者 吴金泓
导报讯 从社区步行可达的“家门学”、送课到厂区的“益企学”、再到聚焦兴趣社交的“有伴学”……近日,兰溪市“政青春·青年夜校”正以三大系列课程织密服务网络,让青年在技能提升、文化体验与社交互动中拥抱“成长型夜晚”。
“揉面要顺着一个方向,手感像给面团‘做按摩’。”在市青少年宫的中式面点课上,26岁的小王跟着老师揉制奶黄包。作为“家门学”系列的典型阵地,这里距小王住所步行仅8分钟,“以前下班就窝在沙发,现在晚上来上课,不仅学会了蒸包子、做蛋糕,还和同小区的邻居成了‘面点搭子’。”
“家门学”主打“10分钟生活圈”服务,将课程嵌入社区公共空间。当晚同步开课的还有养生八段锦、声乐技巧提升等5门课程。“年轻人需要触手可及的成长机会。”市青少年宫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系列课程主要聚焦生活技能与兴趣培养。
在欣旺达浙江锂威产业园,“益企学”夜校的茶艺课同样人气高涨。操作台上,企业青年小李正用茶夹轻拨普洱茶叶,茶汤在公道杯里渐渐晕开红琥珀色。“平时在生产线连轴转,没想到在厂区里就能学茶艺。”她说,“指尖的茶香,让快节奏工作有了缓冲带。”
针对产业工人“下班不愿跑远、渴望技能提升”的需求,“益企学”将课堂搬进企业园区,开设摄影与短视频制作、演讲口才、瑜伽、传统文化体验等14门定制课程。
在兰棉文创园青年之家,23岁的小林正专注地用植物黏土捏制杯垫,叶片纹理在指尖逐渐清晰。“这是我在‘有伴学’报的第二门课,比想象中更有意思。”她指着桌上的半成品笑言,“上课就像开盲盒,既能解锁新技能,又能认识各行业的朋友。”
“有伴学”则以“兴趣为媒,社交为桥”,在青年之家、婺州窑艺术中心等阵地开设春日手作风铃、婺州窑陶艺体验、中医亚健康调养等7门特色课。在婺州窑艺术中心,学员们围坐在拉坯机前,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揉泥、拉坯;在中医院会议室里,中医师讲解“办公室颈椎养护”,学员们边听课边互相按压肩颈。
从“单点开花”到“生态构建”,共青团兰溪市委构建的“益企学”“有伴学”“家门学”三大系列课程的背后,是“1364”办校体系的支撑——依托“理事会”“说事站”等六大载体,统筹阵地、师资、课程、经费四大保障。
“我们每个系列都有清晰定位:‘家门学’解决‘最后一公里’便利,‘益企学’瞄准产业工人刚需,‘有伴学’为青年搭建社交与创业平台。”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引入更多非遗传承、数字技能等特色课程,并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让夜校惠及更多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