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古村历史文脉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曹聚仁事迹陈列馆:感受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
【编者按】 兰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作为记录乡村沿革、在地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乡村博物馆在承载乡愁、传承农耕文明、丰富精神生活、推进文旅融合、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挖掘、传承乡村文化,帮助市民更深入了解兰溪特色的乡村博物馆,从今天起,本报开设“乡博行”栏目,立足乡村文化,以文化赋能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敬请关注。
记者 沈冰珂
近日,兰溪市育才中学开展“行为规范月”活动,通过一系列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树立文明新风尚。在该校校长朱革成看来,“行为规范月”活动是在践行乡村教育家曹梦岐先生“知行合一”的办学思想。而育才中学的前身,便是百余年前曹梦岐在梅江蒋畈村创办的育才学堂。
在梅江镇聚仁村的小广场上,竖立着中国现代作家、记者曹聚仁的铜像。往村子里走,一座黄砖砌成的民国建筑便是育才学堂。目前,育才学堂改建为曹梦岐事迹陈列馆,馆内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呈现了曹梦岐先生“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以及育才学堂“立志求实,学做真人”的校训。作为当时第一所乡村学校,育才学堂为家乡培养了3000余名学子。其中一名学生,就是曹梦岐的儿子曹聚仁。2017年,曹聚仁的儿子曹景行回到兰溪,在《看清今天世界是为了看清未来》的讲座中,提到了育才学堂的一幅世界地图,正是这幅世界地图,影响了年幼的曹聚仁。
再往里走,便到了曹聚仁事迹陈列馆。推开木门,就能看到曹聚仁的雕像。据场馆讲解员王小娟介绍,场馆占地面积171平方米,于2022年2月17日对外开放。展馆分为6个部分,展出了曹聚仁先生的著作、书信、校牌、相机等80余件展品,展示了他集多种身份于一身的传奇经历。
在兰溪土生土长的曹聚仁,1937年从书斋走向战场,任特派战地记者。淞沪会战期间,曹聚仁随军出生入死,撰写战地通讯,及时报道“八百壮士”英勇事迹,率先向海内外发出台儿庄之战的捷报,让国人感到安慰并振作起来。
1950年,曹聚仁只身前往香港。在香港的20多年间,他一直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尽心尽力、奔走呼号,直至1972年7月23日病逝于澳门镜湖医院。周恩来总理为他亲拟墓碑,碑文为“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之墓”。
如此传奇和令人敬佩的曹聚仁,生平用的物品竟十分朴素。场馆内,有一本民国时期的小字典,纸张泛黄却字迹清晰,是从曹聚仁妻子王春翠故居发现的。“这是曹聚仁用过的袖珍字典。”王小娟说,除了字典,还有民国时期用的钢笔、油灯等物品。
墙上展示着一封曹聚仁晚年于香港写给王春翠的信,王小娟说,这信是王春翠家人捐赠的。虽然信是复印件,但仍能感受到曹聚仁对王春翠的情谊。
展馆自开放以来,接待了省内外万余人前来参观学习,让更多的人了解曹家几代人的爱国精神,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2023年,该馆被评为浙江省三星级乡村博物馆。
与此同时,该馆还是兰溪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兰溪学生研学的场所。在研学活动中,老师除了带领学生参观陈列馆,了解曹聚仁先生事迹外,还会组织抄写曹聚仁先生家书和诵读先生爱国文章等活动,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曹聚仁先生的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
如今的曹聚仁事迹陈列馆,已经成为古村历史文脉的现实载体,传承着光彩照人的红色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