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第02版:要闻

从“杨梅大学生”到乡村振兴带头人

倪晓军:深耕大棚杨梅技术助力杨梅产业腾飞

记者 徐正达

导报讯 “菲菲,你家大棚杨梅今年长势不错,只要稍微疏一下果就行了”……昨天,在兰溪市马涧镇下杜村的菲菲家庭农场杨梅大棚内,前余杨梅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倪晓军正指导徒弟王菲菲做好杨梅疏果工作。

“今年受气候影响,全省杨梅的成熟期都往后推迟了几天,其中慈溪的杨梅受气候影响较大,整体呈减产趋势。而我们兰溪杨梅整体产量增加,但是在这种时候,我们不能急,更要把杨梅的品质做好,树牢口碑。”倪晓军一边疏果一边说。

在当地,倪晓军被称为“杨梅大学生”。1993年,倪晓军考入浙江大学,成了全村的骄傲,毕业后却选择回到家乡种杨梅。“全村的骄傲”回家种杨梅?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个错误的决定,可是倪晓军觉得自己有知识、有见识,回家搞农业肯定做得好。

然而,杨梅是“靠天吃饭”的水果。倪晓军意识到传统种植方式的局限,于是从2011年开始,致力于大棚杨梅栽培技术的研发。但在当时,在大棚里种杨梅是个技术活,没有多少数据可以参考。村民都劝倪晓军放弃:“大棚里种出来的水果能好吗?不够味。”可倪晓军却有股子不服输的犟劲,他一头扎进了大棚里,一次次去体验温度、湿度,别人都说他“魔怔”,倪晓军满不在乎。

2015年,他用大学管理课上学到的知识,把杨梅分成6个组进行分组实验,对不同温度、湿度、肥料下产出的大棚杨梅进行各方面数据比对、分析。凭借不服输的劲儿,2016年,倪晓军逐渐摸到了大棚杨梅的脾性,总结了一套经验。当年,倪晓军代表兰溪杨梅参加浙江农业之最杨梅擂台赛,一举拿下荸荠种、东魁种口感最佳的双料冠军。

近年来,除了继续研究大棚杨梅的种植外,倪晓军还牵头成立了“大学生杨梅产业联盟”,把50多户低收入散户组织起来,不仅提供前期搭棚资金,还开展树下教学,实现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推动兰溪的大棚杨梅走出去、走得更远,让梅农的“钱袋子”更鼓。去年,该联盟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每户梅农收入均增加40%以上,所在村村民人均杨梅收入超10万元。

王菲菲告诉记者,她家共有杨梅10余亩,之前她跟丈夫跑运输,家里的杨梅疏于管理,一年只能卖个两三万元。近年来,随着大棚杨梅的经济效益激增,王菲菲逐渐意识到家里藏了座“金山”。因此,为了更好挖掘自家杨梅林的潜能,4年前,她拜师倪晓军,并加入“大学生杨梅产业联盟”开始种植大棚杨梅。

“去年,我们大棚杨梅收入近30万元,我丈夫把车子卖了,跟我一起专注管理好杨梅。”王菲菲说,师父倪晓军就像杨梅种植方面的“百科全书”,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几乎马上就能给出解决方案。“有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在我们搭建大棚之前,我家有一棵20多年树龄的杨梅树,因为疏于管理,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当时我们几乎要放弃它了,但是我师父觉得太可惜,帮我们调理了一年多,如今,那棵树长势非常好,今年眼看就要丰产了。”

“自己富不是本事,带大家一起富才真本事。”这些年,倪晓军真正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先后获得“全国农业农村创业创新优秀致富带头人”、兰溪市劳动模范、2024年度浙江乡村振兴共富带头人“金牛奖”等荣誉,并被聘为省级林业专业乡土专家。

倪晓军表示,兰溪杨梅一定要走标准化、品牌化的道路,才能不断打响知名度,让兰溪的老百姓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