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2日 

第06版:三江口

文章导航

与家乡“双向奔赴”

刚刚过去的这个“五四”青年节,B站发布反焦虑短片《消失的青年》,呼吁年轻人摆脱焦虑,勇敢做自己,引发强烈共鸣。

事实上,当有人深陷“20岁,再不医美就老了”“30岁,年入百万是基操”“35岁,只能去当离职博主”这样的焦虑之中时,不少年轻人却喊出了“面对焦虑,我们依然有选择”,走向自我的觉醒。

与家乡“双向奔赴”,正是他们对抗焦虑、自我觉醒,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生动实践之一。

(一)

曾几何时,在城市化浪潮中,“逃离乡村”是无数小镇青年的执着梦想。他们千方百计离开故土,到大城市去打拼。然而,面对愈发“高竞争、高内卷、高成本”的城市生活,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身陷“北上广容不下肉身,三四线放不下灵魂”的尴尬,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家乡这片土地。

家乡,有年轻人的乡愁。乡愁就像一根线,一头牵着故乡,一头拴着在外的人。无论你走多远,心心念的尽是家乡的味道,忘不了的总是家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它不仅是一种深深的思念,一种精神的寄托,更是许多人心头的一份责任。

家乡,有年轻人的舞台。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现代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在农业领域前景广阔。比如,自动化耕种、无人机植保、数智化大棚等技术的广泛应用,都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施展舞台。

家乡,有年轻人的未来。这些年,随着“八八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千万工程”的持续深化,浙江乡村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兰溪为例,乡村不仅人居环境焕然一新,而且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兴村富民”产业快速发展,这让不少年轻人看到:农村大有可为。

今年初发布的《中国城乡人口流动新趋势报告》显示,从2023年开始,我国城乡人口流动出现明显逆转,农村回流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城市流入人口。据统计,2024年全国农村回流人口达到783万,同比增长23.7%,相比2020年增长了56.3%。

(二)

在高铁贯通南北、互联网抹平地域鸿沟的今天,年轻人与家乡的关系正在经历深刻重构。从“城市”到“乡村”,从“逃离者”到“重构者”,当代年轻人不再是单向度的“出走者”,而是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价值枢纽”。

在家乡,年轻人可以激活文化基因。有人说,家乡最独特的竞争力,往往深埋于被忽视的文化土层中。在兰溪,无论是李渔文化、早茶文化,还是美食文化、非遗文化,都需要更多的年轻人走近它、发掘它、弘扬它。比如,诸葛八卦村的明清古建筑是不是可以通过3D数字化技术,诸葛亮文化是不是可以通过剧本杀等沉浸式体验,进一步让它们“活”起来。

在家乡,年轻人可以重构经济生态。过去,年轻人回乡创业,往往局限于开网店卖特产。而现在,随着物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新一代年轻人开始用跨界思维重组生产要素,他们不仅聚焦现代化生产方式,而且通过“创意+技术+流量”的三重杠杆,将目光投向农文旅的深度融合,将家乡的“地域符号”转化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在家乡,年轻人可以重塑治理模式。年轻人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且掌握着现代知识和技术,能为乡村治理带来全新的理念和方法。在兰溪,不少年轻人扎根农村,从“旁观者”变成“责任人”,通过“带头人”“宣讲员”“志愿者”“调解人”等角色,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提升了治理效率,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乡村治理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

缩小“三大差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在家乡,年轻人能做的还有许多。家乡,为年轻人铺就了一条条成长新路径。

(三)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农业和农村都需要年轻人”这一话题引发了广泛关注。那么,在这场年轻人与家乡故土的“双向奔赴”中,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到“三有”。

让年轻人回乡“有尊严”。尽管“大学生回乡种地没前途”已基本成为“过去式”,但要让年轻人“更有尊严”地回乡,在思想观念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束缚。尤其是在就业压力陡增、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行行出状元”的观念必须更加深入人心。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让一些旧观念彻底灰飞烟灭;另一方面,要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给回乡发展的年轻人更多“体面”。

让年轻人回乡“有支持”。年轻人有想法、有冲劲,但往往缺乏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给他们提供支持,为他们解决“成长的烦恼”。在这方面,兰溪正以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举措,大力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经验积累、资源链接、生活保障等方面,为年轻人提供全方位的助力,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

让年轻人回乡“有前途”。一方面,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技能、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投身其中;另一方面,在深入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过程中,农业农村也向广大年轻人展示了“大有可为”的舞台。要让年轻人安心扎根、全身心投入其中,就要让他们看到“前途”,对“返乡”充满信心,正如那首老歌所唱:“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青年人身处伟大新时代、身处成长成才青春年华、身处兰溪创新创业热土,希望大家拥抱时代、勇担使命,将自己融入时代潮流、发展大局之中,为‘新时代典型工业城市’赶超崛起贡献更多青春力量。”在5月4日举行的青年创业者代表座谈会上,兰溪市委书记戴翀对青年人提出了殷切希望,并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持续优化青年创新创业生态圈,不断增强来兰、留兰青年人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对年轻人来说,“反哺”家乡不是一次悲情的自我放逐,而是一场令人憧憬的双向奔赴。愿更多的年轻人与家乡“展开对话”,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新归去来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