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6日 

第06版:三江口

文章导航

下一站,更精彩

执笔 陈红光

范湃青 摄

当最后一科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笔尖沙沙的战场倏忽沉寂,2025年高考也正式落下帷幕。圆满也好,遗憾也罢,这一刻,这场历经12载的长跑终究画上了句号。

有人说,高考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话,对也不对。在人生旅途中,高考虽然重要,但它只是漫长人生路上的一个驿站,而非终点。

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门楣上,镌刻着一句永恒的箴言,叫“认识你自己”。今天,我们想给广大考生送上三句话,希望你们在这个“一段旅程结束,另一段旅程开始”的日子里,重新认识一下你自己。

第一句:

你是一粒种子,而非一场考试的答卷

合上笔盖,犹如战士收刀入鞘。但试卷上红笔勾勒的数字,只是对特定情境下特定能力的瞬间记录。它如同阳光下的投影,虽然清晰,却并非你生命之树本身。

十二载寒窗,带给我们的绝非只是一个分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一遍又一遍诵读的诗篇、一次又一次演算的草稿、一摞又一摞刷题的试卷,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坚持”;与惰性与懈怠的较量,和困难和挫折的斗争,对梦想和未来的追求,让我们学会了什么叫“奋斗”……4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坚持,不仅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更是一段心智淬炼的成长史。

生活中,我们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将分数作为评判一名学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尺。但事实上,分数只是别人衡量我们的刻痕,而生命的价值最终由自己来定义。如何面对风浪?如何在平凡中坚守善良?如何于黑暗中依然守护心中那盏不灭的灯?这些灵魂的重量,是再精准的评分永远无法衡量的。

第二句:

成功的定义,不必局限在狭隘的跑道上

在古代,科举考试曾是寒门子弟唯一的“上升通道”。而如今,高考早已超越了“鲤鱼跃龙门”的传统叙事。尽管走出考场,有人喜形于色,有人如释重负,有人黯然神伤,但无数事例一再证明:“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已经过去。

有人说,“生命的意义,从来不在你占有了什么,而在于你成为什么”。过去,我们往往误以为“人生只是一条狭窄的独木桥,只有踩过他人才能抵达对岸”。事实上,真正的成功,是对自我潜能最大限度的释放与成全,成为最好的自己。没有上过一天学的齐白石,以卖画为业,几乎没有一天不画画,成为了画坛巨匠;只有小学文化的沈从文,在创作上踏踏实实、集腋成裘,成为了著名作家;因家庭贫困初中辍学的华罗庚,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只用了一年时间就读完了大学数学系的全部课程,成为了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这样的例子,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不胜枚举。他们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命运的齿轮由自己掌握,成功的定义须自己书写。

全国优秀教师、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曾这样寄语青春:不用活成我希望的样子,而是活出自己最争气的样子。高考,只是人生马拉松中一个寻常的补给站,是我们初次真正打量自我、眺望未来的起点。真正的成功,更非独木桥上的你争我夺,而在于成为你自己。

高考的幕布虽已落下,但人生的舞台才真正开始亮起灯光。我们不必局限在狭隘的跑道上,“走出自我,去发现自我”,才是成功最本真的面容。

第三句:

人生辽阔,考场之外别有天地,下一站更精彩

熬过了12年寒窗苦读,经历了人生中一次重要的“大考”,每一个学子都不容易,都值得点赞。

高考之前,我们犹如被裹挟于一条无法旁顾的河流之中,向着“上一所好大学、读一门好专业”这个唯一的“入海口”奔涌。高考结束后,水流骤然舒缓,两岸风光无限铺展,我们才明白:高考不过是生命交响曲中一个音符,别被此刻的“定论”局限了视野,生命真正的壮阔,正待你在更广袤的天地间亲自丈量。

我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走出考场的你们,正在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无论是走进象牙塔继续深造,还是埋头乡野躬耕“乡村振兴”,抑或是一头扎进创业的大海劈波斩浪……每一扇门都将通向一片崭新的疆域,每一次尝试都在拓展着生命的维度。只要我们,保持定力,脚踏实地,你的努力就不会被辜负。

在接下来的这段假期里,我们不必陷入成绩焦虑的漩涡,我们不妨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和同学来一次酣畅淋漓的游戏,和家人来一个深情热烈的拥抱,和朋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们还可以看看书、补补觉、追追剧,以平和的心态、开放的胸怀迎接人生的新阶段。因为,你即将所奔赴的,正是那“人”字本身蕴含的无限辽阔。

人生,有无限可能。愿你们在新的旅程中,像一株懂得在黑暗中向下扎根、在风雨中向上伸展的树,既能脚踏实地,也能仰望星空。

请相信:一张考卷无法定义辽阔人生,你的未来,远在星河之外。下一站,你的人生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