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1日 

第05版:关注

一场不需要“入场券”的音乐狂欢

解锁小城“年轻态”文化密钥

对于70、80甚至90年代的人来说,“Beyond”不仅是一种情结、一种回忆,更是一种力量。每年的6月,总会有众多歌迷自发地纪念已故歌手、Beyond乐队主唱黄家驹。

6月28日晚,兰溪宝龙广场的夜空被一声清脆悦耳的吉他扫弦“点燃”。当音乐的前奏在广场中央响起,遛弯的老人驻足,结伴出游的学生们掏出手机——这场“黄家驹32周年纪念专场”音乐会,用21首金曲串起了小城的夏夜晚风,更将不同年龄、职业、身份的兰溪人紧密相连。

当21首金曲响起:广场上的全民音乐现场

演出当晚,“流浪月球”乐队以精心设计编排的《俾面派对》拉开帷幕,配合炽热炫动的舞台灯光特效,观众瞬间燃烧起来,跟着一起合唱,掀起了开场后的第一个小高潮。随后,《真的爱你》《喜欢你》《海阔天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带着一代人的回忆缅怀逝去的青春。

“前奏一出来,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28岁的幼儿园老师徐雨攥着刚买的冰奶茶,眼睛发亮地回忆着演出开场。她是被同事硬拉来的“黄家驹路人粉”,却在《喜欢你》的吉他扫弦中彻底“破防”:“唱‘细雨带风湿透黄昏的街道’时,旁边卖烤肠的大叔跟着哼,抱娃的阿姨用孩子的小毯子打着节拍,连路过的外卖小哥都把电动车停在路边,站在台阶上听完了整段。”

全场观众自发举起手机闪光灯,像一片流动的星海。来自衢州的陈智庆和朋友专程赶来。“Beyond是华语乐坛的传奇,更是我青春的坐标。”他望着舞台,声音有些发颤,“在热血的音乐里,我好像又回到了18岁,蹲在教室后窗听随身听的年纪。”12岁的小学生乐乐则拽着爸爸的衣角,眼睛亮得像星星:“爸爸,我也想学吉他!太酷了!”

从“小范围”到“玩大了”:一群“非专业”的音乐野孩子

这场演出的主角,是一支名为“流浪月球”的临时乐队。虽说是“临时”,却藏着不少“不临时”的故事:团队二十多人,平均年龄35岁,成员涵盖文艺工作者、企事业职工、职业音乐人、个体户、教师、自由职业者,最年长的“70后”叔叔抱着电吉他,最年轻的“00后”键盘手弹得满头是汗。他们中有人是组织者吴鸿飞的朋友,更多是被“热爱黄家驹”的标签从兰溪街头“捡”来的陌生人。

吴鸿飞是建筑行业从业者,平时最大的爱好是在工作室捣鼓音箱。“最初只想找几个兄弟小范围纪念,谁知道朋友圈一吆喝,来了三十多号人。”排练室是朋友的仓库,乐器靠大家凑,编曲全凭热爱——墙上贴满的歌词纸边角卷起,有人手指磨出泡,有人下班赶场连饭都没吃,却没一个喊累。“当所有乐器同时响起时,你会懂——不专业的真诚,才是最动人的共鸣。”

音乐是面镜子:照见小城的“年轻密码”

不需要入场券,免费参与,加倍快乐!这场“素人狂欢”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兰溪的“年轻密码”。

兰溪的“年轻”,藏在“文化+”的活力基因里。老城区明清古巷,潮流打卡地与独立书店比邻;兰江边的老码头,变身年轻人聚集的“网红咖啡馆”;非遗木版年画传承人,在直播间教网友如何用年画元素设计潮牌T恤……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年轻方式”。

“我来兰溪不到一年,却总觉得自己像‘本地人’。”兰三中音乐老师灿格抱着乐谱坐在台阶上,“因为家驹相聚,但更让人感动的是现场的温度。兰溪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鲜活的活力。这里还有很多美食,我到现在还没能体验完,接下来也会邀请朋友来兰溪游玩,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

这种“不设边界”的包容,让“流浪月球”成员有了强烈的归属感。主唱严格菲说:“兰溪的音乐氛围藏在角角落落。比如我们乐队的阿勇老师经常在古城楼下直播,定期邀请嘉宾,让音乐从‘存在’变成‘流动’。不需要专业的舞台,不完美的跑调、简单的设备,反而更有生活的温度——只要有人愿意唱,再小的角落也会有回响。”

21时许,收尾曲目《光辉岁月》响起,仿佛将时间再次倒退到那个黄金年代,直击人心的歌声记录往日情怀,引发全场合唱。“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在这座既守着千年文脉、又跳动着年轻心跳的小城里,这场由热爱发起的音乐狂欢,或许才刚刚开始。

本版文字 记者 蒋宇欣 本版图片 记者 范湃青

版式设计 记者 包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