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报讯 近日,青年画家沈原宇的个人展览“迷魂阵”亮相杭州对流画廊。观众步入展厅,仿佛踏入了一个由文本、符号与形象编织的迷宫,开启一场独特的艺术探索之旅。
沈原宇1994年出生于兰溪,他自幼习画,并在中国画领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学习。此次“迷魂阵”展览,集中呈现了他近年创作的14组代表性作品,包括《我爱你》《天花乱坠》《笔阵图》等。
沈原宇艺术创作的核心,在于探索文字与绘画的融合。他观察到,许多当代绘画或过于聚焦图像本身,或陷入抽象意义的模糊地带。汉字作为兼具明确语义与视觉形态的符号,能更精准地传递信息,有效减少观众解读的偏差。“我希望观众至少能准确接收到作品的核心信息。”沈原宇解释道。同时,汉字源于象形的特质,天然具有画面感,这为绘画表达开辟了崭新的自由度和可能性空间。
在艺术风格上,沈原宇的作品展现出鲜明的融合气质。他选择传统中国画材料为载体,笔墨挥洒间可见国画技法。然而,画面内核却有很多当代语境——大量具有可读性的文字,成为他构建视觉逻辑的核心元素。这种创作方式,使得他的作品既根植本土文脉,又展现出鲜明的当代锋芒。
展览名称“迷魂阵”便源自他的一件同名作品。沈原宇解释道,《迷魂阵》这件作品就像儿时在文具店试笔的纸,上面布满看似杂乱的划痕,看似没有章法,但作品中每一道痕迹其实都是草书文字符号,内容是可读的,给人一种亦真亦幻的视觉感受。
像《迷魂阵》一样,沈原宇的创作灵感常常来源于具有时代普遍性的书写痕迹。例如,作品《馆阁体》的原始文本,来自他未受过专业书法训练的表妹的“小学生字体”,这种在同龄人中风格趋同的字体,反映了特定人群在相似生活经历或审美下形成的书写共性,是时代底色的真实映照。
创作本身对沈原宇而言,是一场专注的耐力修行。他坦言,艺术生活看似单调重复,却是他甘之如饴的日常。其中,作品《笔阵图》高达1.8米、宽近4米,耗费逾月心力打磨完成,每一笔一画皆源于他对绘画深沉不渝的热爱。
沈原宇的创作,是一场根植于中国文化基因深处的艺术实验。他以汉字为利器,在当代绘画的迷宫中开辟出一条新路径。那些跃然于画布之上、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字符号,正迸发出令人惊异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