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养老到享老
兰溪老年宫里的快乐密码
在市区和平公园旁,一座飞檐斗拱的仿古建筑静静矗立着,它就是由兰溪市慈善总会精心打造的“老年乐园”——兰溪老年宫。
20多年来,这座承载着慈善基因的为老服务综合体,静静书写着“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时代答卷。
慈善筑基:一座建筑里的银龄承诺
自古以来,兰溪为七省通衢、四方辐辏之所,工商贸易发达,产业工人众多,随之而来的是退休人员多且集中在城区,但老年活动场所缺失。曾任市级领导的郑耀桂、赵观海等老同志提出要关心老人、推进老年人事业,创立老年活动场所的建议。
2004年,在政府与社会各界支持下,兰溪市慈善总会牵头投入560万元,开始打造这座“没有围墙的老年乐园”。“中国好人”姚宝熙(木寸)也曾先后多次向市慈善总会捐款330万元,助力老年宫建设。
老年宫自规划开始,便秉承着“一切为了老人”的服务理念。从平缓的楼梯坡度、通透的天井采光到全楼层无障碍通行系统,每个细节都反复推敲。就连南北大门的汉白玉石狮,也特意磨去了棱角,既保留古典韵味又消除了安全隐患。正如慈善总会负责人所言:“这座建筑不再是单纯的物理容器,而是慈善精神与为老情怀的具象化表达。”据统计,自开放以来,老年宫已累计迎接老年人300万人次。
20多年来,通过持续注入慈善基金,老年宫延续着姚宝熙等爱心人士的慈善基因,形成了“养老+慈善”的创新模式。这种以慈善筑基的生动实践,既是对老龄事业的关怀,更是一种责任的传递。
文化养老:浸润时光的精神盛宴
每天清晨6时30分,老年宫的大厅准时响起悠扬的旋律。随着轻快的音乐律动,68岁的张阿姨踩着小碎步,与舞伴在晨光中扭动腰肢。像这样的晨舞活动,每天都会吸引近百位老人参与。
作为面向全社会老年人免费开放的公益场所,老年宫提供了全天候、丰富多元的活动项目。不仅常态化开展晨舞、乒乓球、台球、麻将、象棋等项目,还设置银发阅读吧、戏曲兴趣活动室、棋牌室、聊天室、小舞台等功能区域。其中,阅览室配备适老化阅读设备和各类报刊杂志,成为老年人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文化阵地;健身房引入低强度健身器材,帮助老年人舒展筋骨;小舞台常态化举办戏曲表演、诗词鉴赏等活动,增进老年人社交互动,重温传统文化记忆。
此外,老年宫还定期举办书画摄影展,开设书法、绘画、越剧等艺术培训班,每年组织集中汇演,婺剧、京剧和越剧兴趣组更是常年活跃。自2008年退休起便扎根老年宫的王建设,担任台球区管理员已10余年,谈及老年宫文化活动,他说:“老年宫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器材越来越新,体验感越来越好。多亏慈善总会持续资助和老年宫管委会用心管理,让我们强身健体,充实精神世界。”如今,他每天都到台球区“打卡”,“一天不来就惦记,这里早成了第二个家。”他说。
这种“文化赋能”的养老方式,为老人们构筑起精神栖息的温暖港湾,也是推动“老有欢乐、老有作为、老有安全”的生动实践。老年宫正通过文化滋养,让银发群体实现“精神共富”。
互助共生:银发群体的生命绽放
在老年宫,银发群体既是受益者也是奉献者。在这里,有一支由银发老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慈善互助精神滋养着每一位参与者,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互助共生”的温暖内核。
在这支队伍中,有退休教师、医生、干部、技术工人等。他们的角色随需求灵活切换:有时化身“安全守护者”,与保安共同维持晨舞活动秩序;有时是“管理维护者”,打造整洁舒心的阅读环境;有时是“监督指导者”,手把手指导老友们使用电子设备。
最具特色的是乒乓球、台球等活动的“自治模式”——爱好者轮流担任志愿者,实现享受活动和自我服务的双向奔赴。
老年宫志愿者队伍中一员的沈荣钧,曾经加入兰溪爱心联盟,是做公益的老手。谈及“入队”动机,他笑着说:“听说这里需要人手,我就报名了。在这里,既能发挥专长服务别人,闲暇时还能翻翻书报,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对沈荣钧而言,志愿服务不仅是单向付出,也在帮助他人中重获“被需要”的价值感。
这种“互助共生”的养老模式,是我省“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生动写照。
智慧暖老:乐享银龄的温情守护
在数字化变革的时代浪潮中,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机遇无限,正为养老领域注入蓬勃活力。在此背景下,老年宫积极探索多元化服务新途径。
未来,老年宫将努力深化智能技术应用,精准对接各项服务资源。通过引入便捷的健康监测设备,帮助老年人实时掌握自身健康状态;搭建智慧学习平台,将书画、戏曲课堂转化为适老化的数字课堂,满足老年群体精神文化需求。同时,着力培育智慧型老年人服务管理人才,引进既懂养老业务又精通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驱动老年宫服务升级。以科技为翼,慈善为桥,全力构建一个有温度、有智慧的老年家园,让银发群体畅享更健康、更充实的幸福晚年。
暮色四合,老年宫的灯光依然温暖。在这里,衰老不再是单向的旅程,而是生命能量的双向流动。从晨光中的舞姿到暮色里的歌声,从展厅的墨香到花园的笑语,老年宫用慈善的温度、文化的厚度、互助的热度,重新定义着 “夕阳红”的内涵。当公益慈善的活水持续浇灌老龄事业,这里不仅是一座为老服务的标杆场馆,更是一幅“老有善养、老有颐养”的时代画卷。
本版图文 记 者 徐正达
通讯员 雷小雯
本版设计 记 者 包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