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0日 

第02版:要闻

老社区里的“精神富足密码”——

从文化滋养到幸福生长的基层实践

记者 蒋宇欣 饶 程

“Hello!Nice to meet you!”每周五下午3时,兰溪市云山街道枣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活动室里“学味正浓”,20多位银发老人围坐成圈,跟着社区工作者黄婷用带着乡音的英语互相问候。70岁的陈阿姨举着笔记本,指着新学的“Today is a sunny day”,笑得眼角堆起皱纹:“以前和孙子视频,只会说‘你好吗’,现在能给他讲‘今天的云像棉花糖’——他直喊‘奶奶你好酷’!”

这间飘着茉莉茶香的教室,藏着枣树社区破解“精神共富”的第一个密码:用精准的文化供给,激活银发族的精神生命力。作为原国有、二轻企业宿舍集聚区,社区里住着大量退休职工,其中不少是侨眷、独居老人。“走访时发现,老人们最常说‘不缺吃穿,就缺点精神上的乐子’。”社区党委书记胡小燕翻着卷边的走访记录,“有人想学用手机和国外子女视频,有人怀念老厂区的机器轰鸣声,有人盼着能和老伙计们一起做点事。”

于是,社区开出了一张“精神文化菜单”:针对侨眷老人的“日常英语小课堂”,从“Hello”到“Happy birthday”,把实用场景变成趣味课堂;针对工业记忆情怀的“老厂怀旧墙”,邀请老职工出谋划策,把旧零件、老照片做成流动展览,这下子引得平时不爱挪步的老职工也乐意出来瞅瞅了。

从“沉默角落”到“文化主场”:工业记忆成为温情纽带

沿着社区的应麟路漫步,一面面“工业风”文化墙正讲述着社区的前世今生。在齿轮、扳手形象装饰下,几位老人正指着照片里的厂房,回忆当年“机器一响、全厂欢唱”的热闹场景。摸着老厂区的照片退休工人李师傅感慨道:“以前路过那些围墙,只觉得是破砖破瓦。现在看,每道划痕都是故事。”

社区还把工业元素融入公共空间,打造“可游、可观、可感”的“工业风”宜人步道。“现在下了楼,不是干坐着等饭点,而是约着去文化墙前唠唠,或者去活动室学点新东西。”68岁的王阿姨正准备去社区的老年大学上课,每周五的下午,退休教师陈奶奶都会带着伙伴重温《咱们工人有力量》,“歌声一响,心里亮堂”。

从“养老需求”到“精神共鸣”:服务创新托起幸福晚年

在枣树社区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里,精神文化服务被摆在了和医疗、餐饮同等重要的位置。社区老年大学活动室的课程表每周会更新——这周学做艾草青团,下周教手机拍短视频。最让老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老幼同乐”模式。每周六上午,社区的严美姣奶奶会在活动室教孩子们剪窗花,而孩子们则带着老人用手机拍短视频,记录剪纸的过程。“以前觉得和孩子有代沟,现在教他们叠千纸鹤,听他们讲‘奶奶你剪的凤凰真好看’,感觉自己又有用了!”严奶奶举着和孩子们的合影,眼里闪着光。社区还链接了心理咨询师,定期上门探访,教老人们用“情绪日记”记录心情,用“正念呼吸”缓解孤独——这些曾经陌生的词汇,如今成了老人们的“心理调节神器”。

从“手工小坊”到“共富直播间”:奋斗身影书写时代新章

如果说精神文化滋养了心灵,那么“枣妈妈共富工坊”里的奋斗身影,则让这份幸福有了更坚实的底气。走进工坊,退休阿姨叶伟红熟练地踩着缝纫机,桌上的香囊、杯垫堆成了小山:“以前在家闷得慌,现在和老邻居边干活边唠嗑,每月能挣五六千,多的时候过万——这日子,越干越有劲儿!”工坊不仅为退休职工、全职主妇提供来料加工岗位,还开设了“手作课堂”,教居民做布老虎、编中国结,做出的手工艺品通过“枣妈妈直播间”销往全国。

直播间的镜头里,既有叶伟红熟练操作缝纫机的画面,也有老职工讲述“当年织布”的故事。“我们不只是卖货,更是在讲述‘枣树的故事’。”负责直播的社区工作人员说。数据显示,直播间上线以来,已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1000多公斤,手工艺品销售额也很可观,更让社区居民在共同奋斗中收获了“我参与、我骄傲”的精神满足。

从“学一句英语”到“讲一段厂史”,从“围炉吃饭”到“共富直播”,枣树社区的实践印证着一个朴素的真理:精神文明不是虚的,它是老人们眼里的光,是邻里间的热络,是奋斗者的底气,更是幸福生活最温暖的注脚。正如社区工作者黄婷在教案本上写的:“居民的笑容里,藏着最珍贵的‘精神GDP’——当文化滋养了心灵,当奋斗点亮了日子,幸福自然会像枣树的花,一茬接着一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