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4日 

第06版:三江口

文章导航

电影里的兰溪

夏李村的露天戏台上,老艺人的水袖翩然舞动,台下的村民掌声不断……近日,这帧被《风雨戏台》定格的画面,在第十二届浙江“凤凰奖”颁奖现场与聚光灯交相辉映。

作为兰溪本土孵化的乡村题材佳作,影片以婺剧艺术为魂,讲述老艺人李长顺与驻村书记陈长贵守护百年戏台的动人故事。《风雨戏台》的亮相,为兰溪 “乡村+文化” 叙事翻开了光影交织的新篇章。

(一)

电影是时代的镜子,也是地域文化的放大器。当镜头对准兰溪的乡村,一场用光影书写的乡土叙事革命正徐徐展开。

《风雨戏台》用一场惊心动魄的“保台之战”,将兰溪乡村的文化觉醒搬上银幕。当开发商的推土机逼近百年戏台,驻村书记陈长贵与老艺人李长顺带领村民展开守护行动。这场传统与现代的撕扯,最终以文化共生的方案达成和解——老戏台变身非遗展演舞台,村庄转型为戏曲主题文旅地。影片中翻飞的水袖、激昂的唱腔,不仅是婺剧艺术的具象化表达,更成为兰溪人守护文化根脉的精神图腾。

若将镜头拉远,《风雨戏台》仅是兰溪乡土叙事的一帧。《杨梅成熟的季节》里,驻村书记张舒清把古村落变成“杨梅网红村”,杨梅汁生产线与明清祠堂并肩而立;《血兰花》在莲塘岗村党史基地开机,讲述大革命时期农民武装的星火燎原;《情暖梅溪》则让兰溪梅江镇的烧酒香飘出银幕,串联起产业与乡愁。不同的影片叙事脉络,共同编织出兰溪乡村振兴的文化图景,展现出这片土地上产业、历史与情感的多元共振。

(二)

随着兰溪本土孵化的电影越来越多,让人思考电影究竟藏着怎样的文化穿透力?

动态画卷:让文化从典籍走入生活。文字记载的婺剧程式,不如镜头里老艺人颤抖的手指震撼;方志中的杨梅产业描述,难敌电影里青年书记与果农共扛竹筐的汗水。当夏李村实景变成《风雨戏台》片场,村民在银幕上看见自家屋檐——这种真实感,让文化从典籍跳入生活。

情感导体:跨越圈层的共情密码。电影善于将宏大文化命题拆解为个体故事。在《风雨戏台》里老艺人李长顺为护台与开发商据理力争的坚毅,驻村书记陈长贵为文旅规划日夜奔波的身影,让角色有血有肉。影片放映现场,70岁老戏迷为坚守传统落泪,00后青年被创新破局的智慧触动——这种跨越年龄、身份的情感共鸣,让文化传承不再抽象,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情感纽带。

振兴媒介:从故事到产业的转化链。电影对乡村的赋能,最终落实在产业可持续发展层面。《风雨戏台》拍摄地夏李村,本就是李渔故里。影片上映后,不少戏曲爱好者和文化学者举着电影海报寻访戏台原型。当虚构叙事与真实地理相互映照,文旅产业链便有了自我生长的基因——游客触摸的不仅是青砖古建,更是电影赋予的文化温度。

(三)

从银幕故事到现实振兴,兰溪本土孵化的乡村影片带给我们深刻启示。

深挖基因:让泥土里长出故事。兰溪的底气在于文化富矿。如李渔戏剧研究院携《李渔画兰》等原创剧目赴德国演出,让享有“东方莎士比亚”美誉的李渔的魅力征服海外观众;诸葛村将八卦玄学融入研学旅行,让孩子们在八卦阵中体验定向越野。唯有深耕本土文化基因,才能避免同质化表达,让故事从泥土中“自然生长”。

跨界传播:重建“破壁”的传播生态。当电影镜头与非遗技艺碰撞,当文旅产业与影视IP联动,兰溪正尝试打破文化传播的边界。例如,将婺剧元素植入短视频创作,用电影叙事重构乡村旅游线路,让文化以多元形态“破壁出圈”。

全民共创:从单打独斗到生态构建。从村民参演电影、非遗传承人担任文化顾问,到村民共同参与文化IP开发,兰溪正推动文化传播从“个体发声”转向“全民共创”。当银幕故事与现实生活相互滋养,文化振兴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土壤。

在电影的光影里,兰溪的乡村不仅是故事的背景,更成为文化表达的主角。当镜头持续对准这片土地,那些藏在戏台褶皱里的传统、生长在杨梅林里的希望、流淌在梅溪两岸的乡愁,正通过银幕叙事,向世界讲述着中国乡村的文化新生。

执笔 吴金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