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水颜值”到“发展价值”
北山村借势绿色转化 绘就生态康养新图景
记者 吴金泓
山是村落的脊梁,水是乡愁的纽带。对于兰溪市香溪镇北山村而言,曾经藏在深闺的绿水青山,如今正借着生态康养项目的东风,蜕变为带动发展的“绿色银行”。从生态基底的修复,到业态场景的生长,这座山村正用“绿色转化”的画笔,在青山绿水间勾勒出农文旅融合的新图景。
上午7时,姚郎溪畔,村民刘正宝已带着小孙女沿着新修的游步道散步。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一侧是潺潺流淌的溪水,一侧是错落有致的绿植,清水平台上几位老人正练着太极,儿童乐园里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
“以前这溪边路窄泥多,下雨就成了‘烂泥沟’,别说游客,村民们都不爱来。”刘正宝说,“现在水清见鱼,道路平坦,早上来遛弯的人比以前多了不少。”
这变化,源于姚郎溪水系修复与沿溪游步道项目的落地。借着670万元省级绿色转化资金的注入,施工队顺着溪流肌理“顺势而为”:保留原生草木,建起亲水平台、漫步空间;嵌入烧烤长廊、投影互动空间,让溪流不仅能“看”更能“玩”;添上休憩长廊、儿童乐园,让不同年龄的人都能找到乐趣。
正午时分,来自市区的游客李媛一家在休憩长廊歇脚,孩子在溪边玩耍。“从市区开车半小时就到,溪水透亮,空气里都是草木香。”李媛翻着手机里的照片,有孩子在浅水区踩水的笑脸,有家人在烧烤区备料的场景,“这里太舒服了,孩子说下周还要来。”
从溪畔到山林,生态修复项目不仅擦亮了北山村的“颜值”,更让沉睡的山水资源有了“互动感”——它们不再是远远看着的风景,而是能踩、能摸、能玩、能体验的“活资源”,为业态延伸埋下了伏笔。
生态底色亮了,业态的枝芽也跟着冒了出来。
午后的“无它心舍”民宿里,来自上海的游客陈敏正和朋友围坐品茶,“来这儿,图的就是‘在自然里过日子’。”陈敏笑着说,“早上沿溪散步,下午在茶室看山,晚上听村民讲村里的事,住得比城里踏实。”作为5村联建的高端民宿,“无它心舍”依着山势溪水而建,原木墙面、斜顶瓦檐与周边景致浑然一体。主理人说,客人们就爱这份“在自然里过日子”的感觉,周末来自上海和杭州的客人最多。
民宿的红火,让周边村民也尝到了甜头。村民刘振祥的农家乐就在游步道另一头,这半年多,常有名宿客人顺着步道找过来:“他们说想尝尝‘更土的味道’,我就做笋干烧肉、土鸡蛋羹,客人吃得香,还总问能不能买走笋干。”刘振祥笑着说。村里近10家正常运营的民宿农家乐,都和“无它心舍”慢慢形成了默契——高端客人想体验农家生活,民宿就推荐去农家乐;农家乐的客人想住得精致些,也会往这边引,顺着姚郎溪的游步道,串起了多梯度的住宿业态。
往村中心走,农文旅产品展销中心(乡贤会客厅)的主体已结顶,工人正给外墙刷着漆。该村党支部书记王玉林站在门口,指着里面的布局说:“这边是山货展销区,以后村民的笋干、土蜂蜜就在这儿摆;那边是茶室,在外的老乡回来,能在这聊聊怎么帮村里把‘生态牌’打出去。”
这些看得见的变化,背后是绿色转化资金在“搭台”。
总投资6600万元的北山康养基地项目中,1500万元省级绿色转化资金如同一滴春水,截至目前,带动财政投资及社会资本投入共计3260万元,镇村两级财政配套900余万元,让一个个规划中的项目从图纸走进现实。
“以前村里想干事,总愁没资金。”王玉林说,“现在有了绿色转化资金‘打底’,我们敢想敢干了——修复水系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让游客愿意来;修游步道不是为了走路,是为了让山货能‘走’出去;盖展销中心不是为了摆样子,是为了让村民的钱袋子能更鼓点。”
暮色渐浓,姚郎溪的投影互动空间亮起了光影,孩子们追着水幕上的小鱼跑,家长们坐在休憩长廊里聊着天,远处“无它心舍”的灯光与山间的星光交相辉映。按照规划,接下来北山村将继续用好绿色转化资金,在自然康养、民宿产业、共富乡创、自然教育四大板块深耕——让青山更青,让绿水更绿,让村民的腰包更鼓。这座山村的故事,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当生态资源被用心呵护、用活转化,共同富裕的种子,就能在青山绿水间扎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