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觅句”与“开门见山”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王心刚等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对电影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新征程上,希望你们继续在崇德尚艺上作表率,带动广大电影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
这让人想起了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10位古人的10句话,其中有两句与兰溪有关,值得深思。
(一)
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正所谓‘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更鲜明、更独特、更透彻地说人说事说理。背离了这个原则,技巧和手段就毫无价值了,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
这里引用了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句诗,原题是《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意思是你关起门来苦思冥想寻觅诗句,并不是作诗的好方法,多出门远行、多亲身经历,才会写出好诗。这是淳熙十六年(1189)春,杨万里被贬后重新召回朝廷前往赴任时写下的诗。全诗为:“山思水情不负伊,雨姿晴态总成奇。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此题下共有四首诗。其一为:“蒿师只管信船流,不作前滩水石谋。却被惊湍旋三转,倒将船尾作船头。”描写了船工对水路不作预先谋划而遇到的惊险场面,寓示对自己前途险滩的不可预测。其三为:“道是兰溪水较宽,兰溪欲到怪生难。后船只羡前船快,不觉前船阁在滩。”意思是,兰溪的江面看上去很宽,但水底下的礁石却往往难以发现,后面的船羡慕前面的船开得快,不想却因为快而被搁浅在险滩上,道出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寓意光鲜的背后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其四为:“玉立金华霄汉间,帝封天女锡仙山。被他走下严滩去,一水穷追竟不还。”讲的是春光明媚之日,金华仙山玉立而望,乘船顺风而下,渐渐远去,有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感叹于岁月流逝和生命的沧桑。
四首诗先写船过水滩的“险”,然后写“闭门觅句”的“苦”与“征行”万里的“不负伊”,再写战胜险滩的不易,最后道出“一水穷追不复还”的豪迈。这就是杨万里被贬谪后复回朝廷时复杂而真实的人生写照。
(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这句话来自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的《戒讽刺》一文。李渔一生深耕于人民,为民解忧,为民写作,称自己“惟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我忧”,哪怕天下还有一人不快乐,那就是他坚持喜剧创作的责任与担当,可谓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风筝误》《比目鱼》等笠翁十种曲,至今还被改编成各大剧种在全国各地舞台上盛演不衰,成为戏剧艺术中的经典。
李渔在明末清初乱世避居乡间时,曾与村民打成一片,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书写他们的生活,不但留下了很多的传世诗文。他说,自己居于乡间这几年是一生中最快乐的回忆,“窗临水曲琴书润,人读花间字句香”的读书场景,与“两扉无意对山开,不去寻诗诗自来”的创作环境是最接地气的,是深入到生活最底层的,是触及生命灵魂的,是艺术创作中那种“开门见山”“水到渠成”的真实心流。在之后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一直让自己与人民生活保持着零距离的状态,“不效美妇一颦,不拾名流一唾,”坚持原创,坚持真实,为后世留下了一部部“传世之作”。
(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这次在给8位电影艺术家的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艺术创作“立足时代、扎根人民”的重要性。这封回信,正是对当下许多艺术创作脱离生活、脱离人民而作出的及时回应。
要有“传世之作”,就必须走出书斋,扎根于人民,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人民是生活的主体,他们有着最丰富的情感、最真实的经历和最质朴的梦想。从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农民,到工厂车间专注生产的工人;从街头巷尾为生活奔波的小商贩,到科研一线刻苦钻研的专家学者,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书写者,他们的故事构成了时代的宏大叙事。当我们深入人民的生活,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笔下的文字才能拥有生命的温度和力量。
要有“传世之作”,就必须拓宽视野,放眼于未来,把文章写在时代险滩上。人民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社会规律和时代精神。只有扎根于时代,我们才能挖掘到更多宝贵的素材,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认知,将其升华为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
要有“传世之作”,就必须深挖内涵,滋养于心灵,把文章写在前进道路上。文艺工作者肩负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使命。我们要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为人民提供精神滋养和心灵慰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民,就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始终牢记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开门见山”,让文字在生活的土壤中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华彩。 (执笑 陈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