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2日 

第05版:关注

文章导航

唱腔婉转 水袖翻飞

戏曲名家手把手传艺

昨天,在兰溪市文化馆培训教室,30余名来自全省的“梨园新苗”正开启新一天的学艺时光。第三届浙江省“浙艺少年 梨园新苗”戏曲大师班在此开课,张建敏、陈雪萍、朱元昊、谢莉莉4位戏曲名家正手把手教学,将传统艺术延续下去。

本期关注走进戏曲大师班,近距离感受戏曲大师的传艺秘诀。

“脚跟先着地,脚掌缓缓碾过地面……”西侧教室内,婺剧领军人物、国家一级演员朱元昊正对着镜子教孩子们走“矮子步”。他屈膝弯腰,脚跟先稳稳落地,脚掌再慢慢碾过地面,每一步都带着“咚咚”的轻响。他捏着学员的脚踝调整角度,“再往外撇半寸,身子别晃,想象脚下踩着棉花却得扎根。”旁边的学员们也跟着反复练习,一时间,整齐的脚步声成了教室里最实在的背景音。

不远处,国家一级演员,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陈雪萍正指导学员演绎戏曲。“先完整走一遍,就当在台上演出。”学员刚扬袖开唱,她便轻声提醒:“袖子别把右手遮完了,露半寸手腕才能见细节。”见学员调整后站位偏左,她笑着引导:“踩住地板中线站,观众看着才舒服。气场要足,尤其是唱时的眼神,有股子倔劲儿,这就对了。”说着,她上前手把手摆正学员的左手:“再打开半尺,腰挺一点,像朵刚绽的花,既有劲又灵动。”学员跟着比划,练到第三遍时,水袖位置、站位都恰到好处,引得陈雪萍拍手:“这遍就对了,舞台是你的了。”

东侧教室内,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剧)代表性传承人张建敏正给金艺宣抠婺剧《抬花轿・梳妆》的眼神。12岁的金艺宣从小在妈妈的剧团里长大,在耳濡目染下喜欢上了戏曲,却总在这段戏中感觉表演不自然。“梳妆时看铜镜,眼神得柔得像含着水,不是直勾勾盯着。”这位婺剧国家级传承人伸出手指,轻轻抬起下巴示范,“想象镜里是自己最美的模样,眉梢带点笑,眼波慢慢流转。”金艺宣跟着试了试,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妈妈总说‘细节见功夫’,今天才算真明白。”金艺宣说。

同一区域的范晓涵则在反复打磨《挂画》的毯子功。来自金华婺城区的她9岁学戏,最爱的就是婺剧里翻飞的水袖,却总在高难度旋转时失稳。“张老师说,这动作要像猫一样轻,刚才总算找到感觉了。”她扶着凳子从头再来,膝盖磕在凳沿也不停歇,练到第五遍时,终于稳稳完成一组“探海”动作。“以前摔过好多次,膝盖青一块紫一块,今天老师点拨了重心的位置,突然就顺了。”她抹了把汗,又抬脚站上凳子,“再练十遍,争取下午让老师挑不出错。”她说。

“这是份躲不开的责任。”张建敏看着练功的孩子们,语气里满是感慨。作为第二次参与大师班的老师,她明显感觉到孩子们的进步,“去年有的孩子连基本步都走不稳,今年唱念做打都有模有样。戏曲进校园让好苗子越来越多,有的孩子还说将来要拿梅花奖,这就是传承的希望啊。”

“文化馆就是要给孩子们搭个扎实的台子。”兰溪市文化馆党支部书记徐琮接过话头,目光扫过满厅忙碌的身影,“不管是本地的‘戏宝宝’,还是全省来的小戏迷,都能在这儿跟着名家学真本事。看着他们一招一式往好里练,就知道传统艺术的根,扎得越来越深了。”

本版图文 记者 吴金泓

版式设计 记者 童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