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4日 

第05版:健康

大暑养生:清暑、祛湿、养心

记者 蒋宇欣 实习生 潘婷婷

7月22日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中医专家认为,这一时节“暑、湿、热”三邪交织,易伤阳气、耗津液,扰乱脏腑功能,养生防病重在健脾祛湿、清热解暑、固护阳气。

大暑节气高温高湿,人体阳气随高温浮散于体表,导致身体内部尤其是脾胃阳气不足,表现为食欲下降、消化不良、腹泻;湿气重浊黏滞,易阻碍脾胃运化功能,引发腹胀、肢体沉重、舌苔黄腻;暑热通于心,易致心火过旺,引发心烦失眠、口舌生疮;高温还会扰动心神,表现为焦躁易怒、注意力涣散。

饮食调养宜以清补为主,兼顾祛湿。适当食用西瓜、绿豆、冬瓜、苦瓜、莲藕、黄瓜等清热生津之品,或饮用乌梅汤、酸梅汤等饮品以清热解暑;可以用茯苓、薏米、赤小豆、白扁豆、山药、芡实等健脾利湿食材煮粥,适量食用生姜、陈皮、紫苏等,以温化脾胃湿浊;出汗多者可喝淡盐水或米汤;忌肥甘厚腻,避免过食甜食、冷饮。

夏季昼长夜短,在生活起居方面,人们应顺应节气变化,做到晚睡早起,最好在22时到23时入睡。午饭后消化道的供血增多,大脑的供血减少,人容易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可以小睡半小时到一小时,来帮助精力恢复。睡眠时要保持室内的适宜温度和湿度,以提高睡眠的质量。

虽然通过运动微出汗可以达到祛湿的目的,但中医专家提醒,此时锻炼要避开烈日暴晒,选择舒缓柔和的运动,如年轻人步行、慢跑,老年人打太极拳等。同时,睡前用热水泡脚,也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加速湿气排出。平时,还可以多按摩足三里、承山穴,或选择背部拔罐、背脊两侧刮痧,这些也都可以起到祛除湿邪、调和营卫之功效。

此外,炎热季节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如果大量出汗,不但身体里面的水分流失多,而且大量的钠离子也会随汗液排出体外。喝适量淡盐水,可以及时补充身体流失的电解质。天气炎热,还要做好防暑降温,以免中暑。若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前往医院进行就诊,切忌私下自行诊治,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