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书写人间大爱
26户乡亲接力照顾残障孤儿23年
山西长治市平顺县东寺头乡黄崖沟村是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近来因一段跨越20余载的温情故事在网络平台上收获无数关注。
故事的主角叫秦海松,今年53岁,他先天聋哑且有智力障碍,而书写这个温暖故事的是黄崖沟村的26户普通村民。23年来,他们以“两天轮值制”为约,照料海松的饮食起居,用超越血缘的守护让无依无靠的海松收获了温暖与幸福。
1985年,13岁的海松失去了双亲,幸得同村的大伯大娘照料,生活才得以继续。然而命运的考验并未停止,2002年,大伯大娘相继离世,海松彻底没了亲人,生活瞬间陷入困顿,连最基本的吃饭都无法保障。看着日渐消瘦的海松,时任村支书的桑春玉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当即召开村民大会,提议大家报名轮流照顾海松。
没有过多的动员,没有刻意的劝说,26户村民主动站了出来,郑重报了名。为了让这份守护更有序,26户村民分成4个组,又通过抓阄确定轮流顺序,每户村民负责海松两天的饮食,不管刮风下雨,无论年节假日,轮到谁家谁负责。
时光流转,村干部换了一任又一任,村支书这个岗位先后由申广军、宋光平接任,但那份 “好好照顾海松” 的约定却如同太行山的磐石坚定如初。三任村干部的接力、26户村民的守护让这份超越血缘的承诺在岁月更迭中始终温热,“我们把他当成家人”。
23年寒来暑往、两天轮值制像精准的时钟,从未乱过顺序,即使村子被一道沟隔成两边,即使有些农户住的稍远,秦海松早把这份默契刻进心里,两天过后,第三天清晨,他总会准时走向下一个“家”。
是怎样的精神让这份守护坚持20多年?村支书宋光平说“没觉得是坚持,就是习惯”“大家早就把海松当家人了”。
村里为海松盖了房,置办了家具,安装了空调,海松的喜好乡亲们都知道“他胃弱,吃不得大米”“最爱吃面,一顿能呼噜两碗”“看见新鲜物件就挪不开眼”“看不懂时间,还喜欢戴手表”这些言语间的细碎是家人才有的记挂啊!
村医桑建成对海松的照顾更加细致入微,海松但凡有头疼脑热,他总在第一时间赶到,看病抓药打针输液,从没收过一分钱。县医院每年下乡体检,海松身体状况很好。这些年村民们教会了他不少农活,劈柴、扫院、播种、收菜,渐渐地,他成了各家田间地头的 “好帮手”,在劳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村里为海松办理了五保户,每年9000多元的补贴让他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村民们的照料则如细水长流,逢年过节添件新衣,衣服破了有人缝补,被褥脏了有人拆洗,身体的缺憾、家人的缺失并未挡住幸福的脚步,在这二十余载的呵护里,海松活得像个无忧无虑的孩子,脸上总挂着天真灿烂的笑。
今年7月,当海松的故事传遍全网,不少人来到这个小山村,村民们面对镜头还是一样的朴实,有人问及海松的将来,他们说“我们会陪伴他,直到他老去。”这样一句承诺比任何语言都动人,小村不小,这里有大写的爱,海松不孤,他有26个“家”!
据《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