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防晒如何有效又有度?
夏日街头,总能见到各式各样的防晒“装备”:有人身着防晒衣、头戴宽檐帽,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有人每隔两小时便掏出防晒霜补涂,生怕遗漏任何一寸皮肤;也有人手持太阳伞,在树荫下疾步而行。然而,在这热闹的防晒场景背后,却隐藏着不少困惑:阴天出门是否需要涂抹防晒?办公室靠窗位置是否需要防晒?选择防晒霜时,SPF值越高越好吗?防晒是否会影响到健康?
究竟该如何把握防晒的分寸,才能在抵御伤害与拥抱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揭开防晒的奥秘。
防晒方法多管齐下
“我出门前已经涂抹了防晒霜,没想到还是被晒伤了。”兰溪市民邵其说,周末他带孩子露营时,在阳光下骑行了不到一小时,回家便发现皮肤出现了红肿、脱皮的现象,一晚过后仍不见好转。
据悉,科学防晒的核心在于防御阳光中的紫外线。紫外线是太阳光中能量高于可见光的一种电磁辐射,分为三种:UVA(长波紫外线,波长最长,可穿透玻璃,是造成皮肤光老化的主要因素,一年四季均有)、UVB(中等波长,不能穿透玻璃,易引发晒伤和红斑,夏季时UVB含量达到峰值,是皮肤晒伤的主要元凶)和UVC(短波紫外线,波长最短,但被臭氧层吸收,基本不会到达地表。然而,近年来环境污染导致臭氧层破坏,对UVC的防护也不容忽视)。我们日常防晒主要针对UVA和UVB,尤其是UVA,它是导致皮肤老化和黄褐斑的主要原因。
防晒方法多种多样,物理遮挡是最直接的防护手段。所谓“物理遮挡”,即常说的“硬防晒”,包括使用防晒衣、遮阳帽、太阳伞和墨镜等。选择UPF(紫外线防护系数)超过50的衣物,能阻挡98%以上的紫外线,尤其适合婴幼儿或皮肤敏感人群,避免化学刺激,对皮肤更为友好。遮阳伞建议选择内侧有黑胶涂层的,防晒衣则需注重纤维密度和颜色——深色、紧密编织的衣物防护效果更佳。墨镜应选择标有UV400标识的茶色或灰色镜片,避免蓝色镜片对眼睛的潜在伤害。
然而,物理遮挡也有“死角”,如鼻翼、颈侧等难以完全覆盖的部位,这时可搭配防晒霜进行补充防护。防晒霜分为物理防晒霜和化学防晒霜两类。物理防晒霜主要含氧化锌、二氧化钛等成分,通过反射或散射紫外线起效,适合敏感肌,但质地较厚重,涂抹过多容易泛白。化学防晒霜则像“海绵”,通过吸收紫外线发挥作用,质地更轻薄,适合油性皮肤,但需提前20至30分钟涂抹,待其在皮肤上形成保护膜后才能生效。
防晒霜上常标有SPF和PA。SPF指防晒系数,以具体数值表示产品防御UVB的能力,是评价防晒化妆品保护皮肤避免日晒红斑/晒伤的指标,SPF值越大,防日晒红斑/晒伤效果越好。PA则指防护UVA的防晒指数。
除了物理遮挡和涂抹防晒霜,我们还可通过饮食进行防护。夏日可摄入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如红色、橘黄色蔬果及深绿色叶菜,如芒果、西红柿、木瓜、空心菜等,这些食物富含胡萝卜素及其他植物化学物质,有助于抗氧化,增强皮肤抵抗力。
防晒也应因人而异
不同人群的皮肤状态和需求各异,防晒策略也应因人而异,“量身定制”才能既有效又安全。
婴幼儿优先使用物理遮挡防晒措施,尽量不直接晒太阳,外出时使用婴儿车罩或遮阳棚遮挡,6个月以上婴儿可使用儿童专用的温和防晒霜。稍大儿童选择纯物理防晒霜,SPF30+即可,避开眼周涂抹。
孕妇在使用防晒霜前应先查看成分,避免使用含有氧苯酮、视黄醇棕榈酸酯等化学物质的防晒霜,优先选用纯物理防晒霜。孕期易长黄褐斑,UVA防护不到位可能加重色素沉淀,需加强UVA防护,选择PA++++的防晒霜,搭配遮阳帽、口罩双重保障。
老年人皮肤屏障弱、修复能力差,防晒需更细心,应选择温和、不含香料的防晒产品,减少皮肤刺激。定期重新涂抹防晒霜,尤其是长时间户外活动时。
敏感肌和皮肤病患者应“以硬防晒为主,防晒霜为辅”,尽量用衣物、帽子遮挡,必须使用防晒霜时,选择专为敏感肌肤设计的产品,避免含有刺激性成分。
户外工作者选择SPF50+的高防护防晒产品,确保长时间户外活动中的有效防护。每两小时重新涂抹防晒霜,尤其是流汗或游泳后。穿长袖衣物、宽边帽,提供额外的物理防护。
许多人纠结于SPF和PA值是否越高越好,其实不必盲目追求高SPF值。SPF30能阻挡96%的UVB,SPF50能阻挡98%,两者差异不大。过高的SPF反而可能加重皮肤负担,日常通勤选择SPF30+、PA+++即可。防晒霜的使用也有讲究:一是用量足,面部用量可参考1元硬币大小,约2毫克/平方厘米,不遗漏脖子、耳后、手背等细节;二是提前涂,化学防晒霜最好在出门前20至30分钟完成涂抹;三是勤补涂,户外活动时平均每2小时补涂一次;四是顺序对,涂抹防晒霜一般在护肤最后一步,彩妆前一步。
这些防晒误区别踩
避开防晒误区,才能让防护不白费功夫。
生活中最常见的防晒误区之一是“阴天不用防晒”,其实云层只能遮挡部分紫外线,UVA的穿透力强,阴天也能悄悄损伤胶原蛋白,加速皱纹、色斑出现。同样,“只在夏天需要防晒”也是错误的,无论什么季节,只要紫外线指数大于等于3,户外暴露就足以损伤皮肤,尤其在高原地区和雪地中,紫外线强度可能更高。因此,全年都应注意防晒。
还有人认为“防晒霜一天只涂一次就行”,这也是错误的,户外每两小时需补涂一次,出汗后防晒霜会被冲掉,需及时补涂。化学防晒霜“临出门才涂”也不对,它需要时间成膜,提前20-30分钟涂抹才能发挥作用。
专家提醒,科学防晒要避免陷入“全副武装”的误区。不少人追求“全副武装”隔绝紫外线,甚至做到全身上下无死角。然而,过度防晒也可能引发皮肤过敏、痤疮甚至脱发、骨质疏松等疾病。长期、多层叠加使用高倍数化学防晒产品,会破坏皮肤屏障功能。一方面,高倍数化学防晒剂中常见成分对部分人群是强致敏原,易引发接触性皮炎;另一方面,高倍数物理防晒剂通常质地厚重油腻,在炎热易出汗的夏季大量、频繁涂抹,极易堵塞毛孔,导致痤疮发作或原有痤疮问题恶化。
防晒的黄金法则在于“分时段”与“讲适度”:在紫外线强烈的上午10时至下午3时,应优先选择遮阳伞、宽檐帽、防晒衣、太阳镜等“硬防晒”手段。在阳光相对温和的清晨或傍晚,则建议适当进行户外活动,让面部、手臂等部位每天接受10至20分钟的温和日晒。
日常通勤或室内活动时,使用SPF15、PA++的低倍数防晒产品已足够;普通户外活动可选择SPF30、PA+++的中倍数防晒霜;只有在登山、海滩或高原等长时间高强度紫外线暴露环境下,才需要使用SPF50+、PA++++的高倍防水防汗型产品。通过科学防晒,可以有效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保持皮肤健康。
记者 蒋宇欣 实习生 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