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农人” 打造“新引擎”
兰溪加强农民培训筑牢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记者 蒋宇欣
导报讯 昨天,兰溪市2025年杨梅高素质培训班在浙江师范大学正式开班。全市60余名杨梅种植户从田间走进课堂,通过“集中授课+现场讲解+观摩实训”等方式充电。
本次培训班聚焦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需求,围绕当前农业领域发展实际的新趋势,通过新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业经营管理等多个教学模块,帮助学员开拓视野、创新思路。
教室里,杨梅种植户胡顺华一边认真听课,一边做着笔记:“听说授课内容涵盖《东魁杨梅管理核心技术》《杨梅生态化栽培技术》《杨梅病虫害防控》等,这次培训,我就是来取‘技术真经’的!”这位种植杨梅十几年的老把式,去年首次尝试设施农业便尝到甜头。“以前露天种黑炭梅,5元一斤还得看天吃饭,现在大棚杨梅能卖到70元一斤。只有学习掌握新的农业技术,才能快步走上增收致富路。”胡顺华感慨道。
在为期5天的培训中,除了课堂授课和互动交流,培训班还将组织学员们“走出去”,前往衢州市常山县、丽水市莲都区等地取经,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方式,解答生产中的难题和困惑,确保学员“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连日来,兰溪已成功举办三场杨梅主题培训班。“我们充分发挥‘中国杨梅之乡’的产业优势,组织开展杨梅全产业链专题培训班,结合本地农业特色,采用‘课堂+基地+云端’三维联动的教学模式,着力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产业动能,推动科技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兰溪市乡村振兴促进中心主任徐燕表示,通过三场培训,计划培育杨梅产业技术骨干200余名,带动产业链产值增收,真正实现“一棵杨梅树富裕一方人”。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迫切需要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队伍。为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兰溪建立了“市级统筹-部门乡镇协同-培训基地落地”三级组织架构,聚焦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农民大讲堂三大方向进行分类施策,设置了种植技术、电商营销、乡村运营等50个细分项目,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开设“订单式”培训,如电商直播、乡村文旅服务等,覆盖全产业链需求。
此外,兰溪创新“理论+田间+跨界”三维教学模式,推行“农业技术送教下乡、田间培训基地下沉、创业培训联合高校”模式,实施“一场一干部”行动,147名技术专家定点服务农场,解决生产难题;以省级农民培训机构、田间学校、实训基地等为阵地开展田间培训和实操,每年辐射千名周边农户;推行“高校学生+农户”模式,利用兰溪周边高校资源和优秀农创客引领,实现学用结合,共富增收。
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乡村振兴实践基地2个、省级基层农民田间学堂5家、省级二类农民培训机构1家、省级三类农民培训机构3家,通过开展多层次、多类型、多内容、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培训,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学习需求,培育出一大批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具有较高素质和农业现代化生产技能的专业人才。